凡纳滨对虾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遗传参数的评估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z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我国最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截至2021年,我国虽已培育出9个凡纳滨对虾新品种,但与国外引进种相比竞争力不强,无法满足我国多样化环境和多种养殖模式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我国对虾新品种选育方法多为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对杂交选育的研究和运用较少,致使杂种优势的利用不够;二、我国对虾新品种抗逆性状多针对单个性状的遗传改良,而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其往往受多个环境因子的胁迫,单个抗逆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在多样化的养殖环境中表现不稳定。鉴于此,本研究以国内及国外的优良凡纳滨对虾为亲本构建家系,评估其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结果如下:(1)凡纳滨对虾G9代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建立了80个全同胞家系,最终保留38个,同环境养殖60天后,用多性状动物模型估计凡纳滨对虾15周龄的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显示,生长性状为高遗传力水平(0.37±0.09)~(0.51±0.10),耐三因子胁迫性状为中等遗传力水平(0.21±0.06),表明选育改良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是可行的;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普遍较高(0.54±0.13)~(0.99±0.01)(P<0.01);表明任何生长性状都能被其他生长性状替代以进行间接选择;生长与耐三因子胁迫性状的遗传相关呈低到中的正相关(0.11±0.23)~(0.39±0.19),表明以生长性状为主选目标进行选育时,耐三因子胁迫性状也可获得间接改良。(2)凡纳滨对虾G9代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的杂交配合力分析以5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凡纳滨对虾群体为亲本,经交配构建12个组合F1代,同环境养殖60天后,用ASReml4软件估计该12个组合15周龄的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高盐(35)、低p H(6±0.1)与高氨氮(70 mg/L)共同胁迫]性状的杂交配合力(GCA和SCA)。结果表明,杂交组合GX♀×W♂体质量的SCA(0.31±0.22)和杂种优势(25.52%)均最高;杂交组合W♀×GX♂耐三因子胁迫的SCA(1.30±2.03)最高且杂种优势(41.72%)较高,可考虑分别加强该两组合在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方面的杂交应用。(3)凡纳滨对虾两生长阶段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的加性及显性遗传效应分析以6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凡纳滨对虾群体为亲本,构建60个全同胞家系(包括29个半同胞家系),用4个单性状动物模型估计其两生长阶段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的加、显性遗传效应。结果显示:7周龄和15周龄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采用A+C模型进行遗传评估更适合。此外,7周龄的7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15周龄的7个性状除耐三因子胁迫、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外其余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表明其7周龄的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采用选择育种进行遗传改良效果更好;15周龄的耐三因子胁迫性状更适合采用选择育种进行遗传改良,生长性状更适合采用杂交育种进行遗传改良。(4)凡纳滨对虾G10代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间及4种胁迫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用动物模型估计凡纳滨对虾7周龄和15周龄的生长和耐三因子胁迫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显示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为中到高等(0.256±0.119)~(0.441±0.124),耐三因子胁迫性状的遗传力为低等(0.029±0.034)~(0.053±0.058),表明选择改良生长是可行的;耐三因子胁迫性状的遗传改良需用家系及家系内选择的方法进行多代选育。生长与耐三因子胁迫性状在年龄内的遗传相关性较低,但相关性为正相关(0.081±0.129)~(0.224±0.125),表明选择生长性状会对耐三因子胁迫性状产生一定的正相关反应。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年龄段生长性状间存在相对较低的遗传相关(0.285~0.342)(P<0.05),这表明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的早期选择可能不是最佳的,应该在后期进行选育。此外,耐三因子胁迫分别与耐高氨氮胁迫(0.355)及耐高盐胁迫(0.403)育种值间呈显著性的正相关,表明对凡纳滨对虾的耐三因子胁迫性状进行选育,可同时改善耐高氨氮胁迫和耐高盐胁迫。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lus lanceolatus)幼鱼为对象,研究了戊糖乳杆菌对摄食氧化鱼油的石斑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白鱼粉、小麦谷朊粉、玉米蛋白粉为主要蛋白源,鱼油为主要脂肪源,制作含9%新鲜鱼油的饲料为正对照组(F组);用9%的氧化鱼油替代等量新鲜鱼油,制作氧化鱼油饲料为负对
学位
对虾养殖业作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过程中氮盐的过量积累会造成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这是虾池养殖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氮盐浓度,保持水质的健康,是水产养殖业水处理的重要课题。细菌和微藻作为水产养殖水体中主要的微生物,在去除水体营养盐、净化水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但不同的微藻和细菌,在不同的水质环境中,适应性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选择合适的微藻和
学位
随着气候变化,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MHWs)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都会增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构成严重威胁。然而,MHWs对海洋贝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因此,以北部湾沿海生态系统中最具生态和经济意义的贝类之一的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贝类在生理和分子水平上对短暂和反复发生的MHWs的响应。结果如下:(1)将水温从24℃快速上
学位
溶藻弧菌是海洋环境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随着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业的滥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丙酮酸激酶I(PykF)作为关键的代谢酶之一,可以调节细菌自身代谢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是潜在的抗菌药物靶点之一。溶藻弧菌的乙酰化蛋白质组学揭示PykF蛋白具有乙酰化位点。本研究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并纯化了PykF蛋白,并对其进行体外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分析。自乙酰化分析表明PykF
学位
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优点,是亚洲沿海地区的重要养殖品种,也是中国南方石斑鱼类的主要养殖对象。然而该杂交鱼不耐寒冷,其低温条件下的基因表达与调控机制仍未被揭示。因此,本研究通过实验取样低温胁迫组(20℃、15℃、12℃、12℃6 h)与对照组(25℃)的肝脏组织,用于RNA-Seq和mi RN
学位
目前世界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严重,而放流是促进资源养护的有效措施之一,与放流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是提升增殖效果的前提。我国增殖放流在基础性研究和科技支撑的力度仍较薄弱,特别是在放流前关于种苗的生物学特征、群体区分、放流策略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以我国增殖放流的典型鱼类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1月至翌年10月逐月采集江洪黑鲷样品共556尾,对
学位
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是一种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的名贵虾类,是我国重要的捕捞和养殖龙虾种类之一。由于波纹龙虾苗种匮乏,养殖水质恶化造成的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免疫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薄弱等,限制了其养殖业发展。本文从转录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方面入手,对波纹龙虾进行亚硝酸盐胁迫下的转录组分析,并根据转录组数据进行组织蛋白酶C基因(PhCatC1/2)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学位
我国大型经济海藻产业的规模和产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底栖硅藻是我国大型经济海藻产业化过程中常见的敌害之一。因此,在大型藻类产业化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底栖硅藻的暴发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控制底栖硅藻暴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物理防除法和化学防除法。然而,既经济又生态友好的生物防除法却鲜有报道。大型海藻的化感作用用于有害藻暴发治理领域,是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选取大型海藻异枝江蓠和底栖硅藻新月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技术的提升和普及,养殖产业不断扩大,养殖产量也不断上升,水产养殖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养殖环境遭受破坏和严重的生态压力,尤其是养殖过程中,残饵、粪便以及渔药滥用等均会导致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代谢物的累积。许多研究表明,一方面许多疾病的暴发和环境的破坏与微生物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微生物在水质调控、养殖动物营养代谢和抑制致病菌等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对水产养殖环境微生
学位
对虾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当前对虾养殖环境水体的主要污染特征,不仅阻碍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排放后还会破坏周边水域环境,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危害。微藻定向培育技术可通过人工定向调控虾塘浮游生物群落获得理想藻相的技术,在改善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解决对虾养殖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藻盐度适应性是影响虾池微藻定向培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参数,然而目前虾池微藻的盐度适应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更好地定向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