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俑”最早是用来称谓殉葬的人的,这点从其部首和字的构架上,就很容易看出端倪,并进一步理解他的含义。当历史的车轮发展到春秋,这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时期,先进的社会制度,彻底解放了生产力,使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劳动力的价值,也认识到用真人殉葬的方式,是对劳动力的巨大摧残和浪费,于是,就创造成陶质,或木质的人形“俑”,来取代以真人殉葬的陋习。木俑就是以木材制作的人,在墓室中作为陪葬的丧葬艺术品,一般以木制雕塑的模式呈现,于其上或施以彩绘,或以丝帛为衣,是替代俑较为轻巧、靓丽的种群。从现存的木俑来看,其于南方的荆楚地区出土最多,也最具绮丽灵动的楚文化艺术特色。自春秋到汉代,一直引领中国古代木俑艺术的潮流,是木俑艺术种群内最具研究价值的地域性木制雕塑艺术品。西汉时期,俑由早期的单一的人物题材扩展至器物、动物,其制作的内容也更加饱满、丰盈:如,人物俑也由一色的侍俑扩展到舞蹈俑、武士俑、仪仗俑、劳作俑等。动物俑也由早期的马和狗,扩展到牛、虎、猴、羊等更丰富的种类。西汉的荆楚地区大致涵盖现在的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四个省份的广大区域,其中不同小区域中的木俑艺术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差异和区别。本文立足以荆楚这个横向的地域因素,更以木俑诞生的时间为纵向之轴,了解木俑在汉代不同时期的造型特点、传承和变化,以便进一步探究汉代社会荆楚地区人们的综合审美追求和民风、民俗的演变状况,解析木俑这种艺术形式的深层精神内涵。通过对荆楚木俑的造型艺术进行研究和剖析,并对其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进行综合探究,梳理出荆楚地区的艺术发展路线,以及它与春秋、战国时期此类木俑之间的传承和变异关系。也从横向层面解析其与北方、西南同时汉代木俑之间的类同和差异。更列举荆楚地区典型的木俑优秀作品为特例,来深入研究汉代木俑的造型模式、审美倾向、语言形式和艺术特色,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的独特艺术魅力更加丰满地展现在现代艺术时空中,让更多的现代人能够了解并加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