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被动源地震剖面及台阵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1348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演化及动力过程的研究,在最近30年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丰富的地震测深断面和台阵观测成果,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及其深部动力过程。然而,有关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探测工作却开展甚少。为了解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岩石圈结构和深部动力过程,我们自2005年以来,通过中法合作方式,在龙门山与青藏高原东缘布设被动源地震台阵观测研究,建立这一地区地壳及岩石圈地幔细结构和动力学模型,将青藏高原及造山带形成演化研究深入一步。通过龙门山的密集的地震仪剖面及台阵观测,不仅有助于龙门山及松潘—甘孜地块岩石圈和深部动力学的研究,而且可以了解鲜水河断裂的性质,并与青藏高原其它走滑断裂相比较。随着轻便,灵敏,高精度的宽频地震仪器的问世及不断完善,利用宽频带三分量天然地震数字记录对地壳,上地幔结构的研究,为地球深部构造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深部构造以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并且随着更密集台站观测资料的增加,新的研究手段的采用,地震三维层析成像和接收函数法已经成为研究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和速度间断面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通过接收函数的方法具体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和龙门山地区岩石圈结构和深部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我们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盆地龙门山两侧以经整理好数据的部分台站下方的岩石圈结构做出了一些结果,结果表明莫霍面自扬子盆地(36-40KM)跨龙门山(50KM)到松潘-甘孜腹地(62-65KM)逐渐加深,跨鲜水河断裂又变浅(60KM)。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分界面深达140-150KM.。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过程与青藏高原南缘(喜马拉雅山)和北缘(昆仑山)有很大不同。青藏高原的南缘及北缘均有岩石圈板块的陆内俯冲,特别是南缘印度板块岩石圈可以下插到100余公里深度,水平推移距离达数百至一千余公里。此外,印度板块地壳也有一部份俯冲到青臧高原之下。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块的拼接关系与上述情况完全不同,这里未发现岩石圈的陆内俯冲,两个地块的岩石圈沿龙门山、岷山一带碰撞镶接在一起,其深度从150km(扬子地块)到160~170km(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上部的推覆作用是形成龙门山一系列逆掩断层,出现大规模复杂岩体及飞来峰的主要是原因。这种推覆作用是松潘甘孜地块中上地壳沿低速层(滑脱面)向地表逆冲作用所引起。龙门山推覆体主要是在中生代侏罗纪形成,新生代以来推覆作用已大大减弱。
其他文献
学位
采空区塌陷属于煤矿区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矿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集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与土地资源的占用、破坏为一体,是资源、环境、灾害与人口矛盾
地勘探正转向复杂地表条件和复杂地质条件的区域。采用常规处理手段已难以得到理想的时间域成像和叠后偏移结果。于是一些新的时间域成像技术和叠前偏移方法应运而生,CRS(Comm
由于现今土地资源有限,为了满足需求,不断开发与利用地下空间成为了必然趋势,这样必然会伴随大量深基坑工程的出现。为保证施工安全正常地进行,在地下水浅埋区域,必须考虑地
针对旋转机械转子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常存在的振动故障问题,研究磁流变阻尼器抑制转子系统振动技术,设计多目标在线靶向抑制多转子轴系振动的软硬件控制平台,智能控制施加在转子系统上的阻尼力,靶向抑制多转子轴系的振动。针对管道系统振动故障率高的问题,将粘滞性阻尼器应用到管道系统,研究其振动抑制规律并完成管道减振改造。主要工作有:(1)分析了转子系统及管道系统振动的普遍原因及危害,详述了振动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伴随我国采煤事业的迅速发展,许多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地面塌陷。本文以开滦煤矿采煤塌陷区环境监测为例进行动态时空监测。采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采煤塌陷
粤西地区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地质构造特征复杂,是地质构造分析研究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粤西地区相继发现了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 在上述背景
齿轮箱作为化工、风电、航空、船舶等领域中重要的传动部件,需要对其进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以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在齿轮箱上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振动传感器以准确采集
“刘川,报上你的身份证号,给你订机票。”10月底,接到报社总编室的电话时,我一头雾水,一问才知道原来被抽派到“高大上”的2014年北京APEC会议报道,但等详细了解到本次报道的
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是三叠纪内最为显著地全球性气候事件,该事件在中欧以及中国的川西北地区、贵州、云南等地都被等时的识别出来。我们近期的研究资料显示,在川西北江油马鞍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