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肝癌起源于肝卵圆细胞免疫组化研究及临床意义目的有关原发性肝癌的细胞起源存在两种学说,即成熟肝细胞去分化学说和肝干细胞分化受阻学说,这两种学说目前尚有争议。本实验通过测定肝硬化、肝癌和癌旁组织肝干细胞标志的表达,观察肝干细胞标志的表达阳性细胞的细胞学形态,结合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肝脏卵圆细胞在肝癌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63例肝细胞肝癌及其癌旁组织、15例肝炎后肝硬化组织标本及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C-KIT+、AFP、CK8/18、CK7和CK19的表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上述组织标本干细胞标记标染的细胞形态、分布,回顾性总结63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HCC标本C-KIT+、AFP、CK8/18、CK7和CK19的表达与性别、血清HBsAg状态、HBcAb状态、血清AFP、肿瘤大小、肝内病灶数目、是否有包膜侵犯、肝癌细胞病理分化分级、肝功能评级、肝硬化程度、TNM分期及术后2年生存期等13个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63例HCC及其癌旁组织、15例肝炎后肝硬化组织标本及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K8/18标染阳性率分别是95.2%、96.8%,100%和100%,四组间CK8/18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x~2=1.274,P>0.05;F=1.465,P>0.05);CK7标染阳性率分别是46.0%、58.7%,26.7%和0,四组间CK7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x~2=14.86,P<0.01),肝癌组织、癌旁组织CK7表达率均分别高于肝硬化、正常肝组织(x~2=6.887,P<0.01;x~2=13.133,P<0.01);CK7标染表达强度评分比较,肝癌组织、癌旁组织CK7阳性表达强度评分高于肝硬化组织及正常组织(F=21.26,P<0.01);四种组织实质肝细胞和肿瘤细胞均未见CK19阳性表达;四组间C-KIT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x~2=25.089,P<0.01),HCC、癌旁及肝硬化组织C-KIT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癌旁组织C-KIT阳性病例表达强度评分显著高于HCC、肝硬化及正常组织(F=36.19,P<0.01);HCC组织AFP阳性率及表达强度评分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肝硬化及正常组织(x~2=5.567,P<0.05;F=15.76,P<0.01)。HCC实质组织中可见符合肝卵圆细胞形态特点CK7、C-KIT及AFP阳性细胞,呈点状、片状或弥漫性分布,以癌结节边缘多见。HCC癌组织中,CK7阳性表达与肝癌病人的性别、血清HBsAg状态、HBcAb状态、血清AFP、肿瘤大小、肝内病灶数目、是否有包膜侵犯、肝癌细胞病理分化分级、肝功能评级、肝硬化程度、TNM分期及术后2年生存期等病理参数均无关(P>0.05),;C-KIT阳性表达与血清AFP、肿瘤转移、肝癌细胞病理分级及肿瘤TNM分期有关(P<0.01),和其余病理因素无关(P>0.05);组织中AFP阳性表达与血清AFP、肿瘤转移、肝癌细胞病理分化分级、肿瘤TNM分期及术后2年生存期等参数有关(P<0.01),和其余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HCC及癌旁组织中存在表达肝干细胞标记表型并具有卵圆细胞形态的细胞,提示HCC的发生与肝脏干细胞/卵圆细胞密切相关,表达CK7、C-KIT和AFP的肝卵圆细胞参与了HCC形成;肝卵圆细胞表型标记CK7、C-KIT和AFP在HCC组织和癌旁组织有不同的表达规律,它们可能代表不同的干细胞群,在肝炎慢性损伤修复和癌变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HCC及其癌旁组织干细胞表型标记表达具有多种临床意义;癌旁CK7和C-KIT表达与肝卵圆细胞异质性、增殖和组织修复有关,癌组织C-KIT和AFP表达预示着卵圆细胞由癌旁组织中的增殖修复功能向癌组织的恶性转化。第二部分肝癌局部微环境改变与肝癌浸润、转移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tenascin(TN)在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HCC癌、癌旁组织微血管密度(MVD-CD105)分布,探讨TN对HCC肿瘤微血管生成、浸润、转移及临床预后的影响,MVD-CD105在HCC癌、癌旁组织分布规律、临床意义及CD105标染HCC组织微血管的特异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HCC癌组织、癌旁组织及15例肝炎后肝硬化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中TN表达,同时检测63例HCC癌组织、癌旁组织微血管密度(MVD-CD105),分析TN表达与HCC病理学特点及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比较H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MVD-CD105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TN阳性率HCC癌组织65.1%,癌旁组织69.8%,肝硬化组织20.0%,正常肝组织无阳性表达;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TN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评分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x~2=27.67,P<0.01;F=12.82,P<0.01);癌组织TN表达阳性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5,P>0.05);TN表达与肝癌的组织学分级,病灶数量,有否包膜浸润、肿瘤转移及肿瘤微血管生成密切相关(P<0.01)。63例HCC及其癌旁组织血管CD105阳性表达率为100%,癌旁组织表达强度高于癌组织(x~2=9.184,P<0.01);HCC组织MVD-CD105为(58.37±21.45),癌旁组织为(81.62±19.86),HCC癌旁组织MVD-CD105分布显著高于癌组织(t=2.438,P<0.05);HCC组织中的MVD-CD105阳性表达分布与病人的性别、年龄、HBsAg状态、甲胎蛋白水平、肿瘤大小、病灶个数、包膜浸润、肝癌细胞组织学分级、肝功能评级、是否合并肝硬化及2年存活时间无明显关系(P>0.05),与肿瘤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1);癌旁组织的MVD-CD105阳性表达分布与病人的性别、年龄、HBsAg状态、甲胎蛋白水平、肿瘤大小、病灶个数、包膜浸润、肝癌细胞组织学分级、肝功能评级、是否合并肝硬化及肿瘤有无转移无关(P>0.05),而与肿瘤TNM分期及2年存活时间有关(P<0.05)。结论HCC癌组织TN的表达上调促进了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导致了术后肿瘤的早期复发和转移;肝癌组织TN检测可有效反映肝癌的恶性程度、浸润、转移及临床预后;CD105标染HCC组织MVD较CD34未体现出肿瘤微血管标染特异性方面的优越性;肝癌组织MVD-CD105高表达、分布意味着肿瘤的局部转移和进展;CD105分子不能作为抗肝癌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靶标,但肝癌MVD-CD105的研究对于后续综合治疗有指导作用。第三部分Wnt5a表达与HCC形成、侵袭和转移目的探讨Wnt5a基因与蛋白在HCC的表达及对HCC的发生、转移的影响,为肝癌发病及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肝癌治疗开辟新途径。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28例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Wnt5amRNA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Wnt5a蛋白的表达和MVD-CD105分布,统计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28例HCC及其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均可见Wnt5a mRNA转录表达,HCC为(0.78±0.15),癌旁组织(0.81±0.17),正常组织为(0.41±0.11),HCC及其癌旁组织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肝组织(F=6.958,P<0.001);HCC组织和癌旁组织转录表达水平未见差异(t=1.16,P=0.227);28例HCC及其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Wnt5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1%、89.3%和30.0%,癌旁组织Wnt5a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HCC和正常肝组织(x~2=21.808,P<0.001);HCCWnt5a mRNA转录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HBsAg状态、肿瘤大小、肿瘤病灶数目、包膜有无侵犯、肿瘤有无转移、肝功能Child评级、肝硬化及肿瘤TNM分期无关(P>0.05),与血清AFP浓度、HCC病理分化分级及肝卵圆细胞增殖表达有关(P<0.05);HCCWnt5a蛋白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HBsAg状态、肿瘤大小、肿瘤病灶数目、包膜有无侵犯、肿瘤有无转移、肝功能Child评级、肝硬化及C-KIT蛋白表达无关(P>0.05),但与血清AFP浓度水平、HCC病理分化分级和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HCC组织中Wnt5a蛋白表达阳性组MVD-CD105计数为(46.51±15.38),阴性组为(38.24±8.32),差异未见显著性(t=1.16,P=0.227)。结论HCC组织Wnt5a mRNA高转录表达与Wnt5a蛋白低翻译表达并不矛盾;Wnt5a mRNA高转录表达对细胞的生长、迁移、分化及转化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发挥抑制肿瘤浸润、转移作用,是机体修复机制的一种体现;HCC中Wnt5a蛋白表达减弱或缺失是肝癌发生的晚期事件,是肿瘤进展、浸润和转移的标志;HCC组织中Wnt5a蛋白表达与HCC组织MVD-CD105分布是与肿瘤TNM分期有关的两个相互独立的病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