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的实践:农民集体上访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f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利益主体结构发生了明显分殊,大致可分为五部分:作为国家代表的县级以上政府、乡镇级政府、村集体、乡村干部和普通农民。乡村利益主体分殊使得新时期乡村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化,由此引发的农民集体上访问题在许多地方屡屡发生,并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华中K村一起典型的农民集体上访事件为案例,立足于集体行动的视角,借鉴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麦卡锡与查尔德的资源动员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关于集体行动的相关理论,提出了集体行动实践过程分析框架,考察在中国的特殊背景和制度环境下,基于利益表达的农民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和深层特点。在总体框架上,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受于建嵘和贺雪峰两位学者相关研究的启发以及身边农民集体上访事件的触动,本文试图探讨“农民集体行动何以可能?”这个核心问题,以此丰富发展集体行动理论,并为有关农民集体上访的进一步研究和乡村治理提供经验参考。区别于传统研究将农民集体上访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来考察,本文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采用实地研究方法,以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采取孙立平等学者所倡导的“过程—事件分析”策略进行研究。第二章提出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介绍总体研究思路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集体行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集体行动实践过程分析框架。农民集体上访行动看似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过程,即社会问题直接引发了行动,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即“共意建构”和“资源动员”的过程。第三章是“过程——事件”中的农民集体上访。介绍了农民集体上访的背景、描述了事件的动态过程:“挑头人”的出现、集体行动的预演、激烈博弈和事件尾声。第四章为上访行动的实践过程:共意建构与资源动员。这一部分主要从“共意建构”和“资源动员”两个层面阐述了集体行动所呈现出来的实践逻辑。集体行动中所建构的“共意”,是集体行动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农民的集体上访行动正是通过一系列意义的建构而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这种意义的建构经历了三个过程:共意形成、共意动员和意识提升。然而,共同意识不会轻易地自动地转化为集体行动,集体行动也需要金钱、时间和成员等资源。草根行动者的动员技术、人际网络、集体认同感、外界支持等资源共同推动了集体行动的产生。第五章是结论与讨论。通过对上访事件的分析发现,集体行动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现自身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它既充斥着行动者对社会意义的建构,也体现了行动者对种种资源的运用。在对农民集体行动进一步讨论后发现:集体行动中存在着农民的理性选择,即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集体行动的深层特征是弱组织化。最后是结语,强调要全面看待农民集体上访问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转铁蛋白和尿微量蛋白应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已确诊为早期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60例,根据临床病理分型分为I组
<正> 近几年以来,我们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进步的"五同"活动,并把其规范化、制度化。在"五同"中,我们紧紧抓住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
期刊
从"分割"到"自治"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天津城市管理体制的近代化过程。有一个"自治"的政府和这个政府有比较明确的施政区域——城市型政区是天津城市自治的重
疑问句在人与人的语言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表现思维最广泛使用的句子是陈述句,但只使用陈述句不能满足人与人之间会话的需要。从学语言的角度来看,疑问句的重要性是很明显
<正>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国经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已进入实验阶段。本文以必修(Ⅰ)教科书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及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为例,就实验教材与统编
<正>河南省太康县总人口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6万人,城乡富余劳动力46万人。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推进全民创业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效载体、实现跨越发展的
考虑一个二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两点边值问题,其解的唯一性依赖于给定的边值条件.通过该问题的特殊性,指出传统微分方程数值解课程中介绍的打靶法和有限差分方法的不足,引导学
从数字人文的定义、概念出发,分析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误区,阐明厘清数字人文属性的重要性。指出数字人文具有工具属性,并基于数字人文项目案例,对数字人文的工具属性进行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诊断性刮宫病理结果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性刮宫病理结果的准确率,探讨通过结合内膜癌高危因素以减少此类患者中早期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