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条件下盾构隧道支护与地层相互作用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在建或已建成城市轨道交通,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地铁建设大国”。  地铁工程建设中,采用盾构法修建地铁区间隧道具有较多优点,在地铁区间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规定:盾构法施工的并行隧道间的净距,不宜小于隧道外轮廓直径。随着地铁盾构隧道工程实践的增加,两条隧道需要绕避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通道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工程中出现了难以满足上述间距要求的情况。这就为研究两条隧道在小间距、长距离平行状态下隧道在施工、使用和地震情况下的受力特性及相应的工程措施提出了要求。  此外,我国大城市存在大量的地下人防工程,随着地铁建设的发展,人防工程可能与规划建设的地铁线网存在交叉关系。当地铁穿越人防等级高于自身的人防工程时,就需要研究盾构隧道这种采用螺栓连接的半柔性结构在高等级人防动荷载作用下与地层的动力相互作用,从而为此种特殊情况下的盾构隧道支护设计提出相应对策。  以上所述的盾构隧道面临的特殊情况,对盾构隧道工程提出了新的问题,其关键在于认识上述条件下盾构隧道支护结构与地层的静力或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盾构法隧道突破常规、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本文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工程化技术开发”(2006BAJ27B05)、“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盾构施工煤矿长距离斜井设备选型与配置技术”(2013BAB10B01)通过以下方法对小间距、长距离平行盾构隧道双线施工的相互影响和地震响应特性以及高等级人防条件下盾构隧道支护的人防荷载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  (1)归纳总结各种盾构隧道设计计算方法;  (2)基于常用盾构隧道设计方法并结合增量法,建立反映小间距、长距离并行盾构隧道施工全过程隧道结构与地层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  (3)结合多个本人参与的工程实例,确定小间距、长距离并行盾构隧道施工全过程的力学模型参数,开展了系统的相互作用分析;  (4)根据工程实施情况,采集监测数据,结合上述计算结果,对小间距、长距离并行盾构隧道施工全过程的力学模型进行反分析,归纳计算方法,并提出防护技术措施,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成果应用;  (5)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小间距盾构隧道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并对小间距盾构隧道对抗震性能的影响作出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6)分别根据常用盾构隧道设计方法和动力分析方法,建立高等级人防动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力学模型;  (7)结合工程案例,确定高等级人防动荷载作用下盾构力学模型参数,并进行分析计算;  (8)高等级人防动荷载作用下盾构力学模型分别按照常用盾构隧道设计方法和动力分析方法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计算方法,并提出防护技术措施。  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利用增量法和盾构隧道结构设计中的修正惯用法,结合北京地铁十号线三元桥站~亮马河站区间盾构隧道旁穿南小街8号楼工程,分析了两条盾构隧道小间距、长距离水平并行的工程难点,揭示了地铁区间盾构隧道小间距、长距离水平并行施工中隧道结构与地层的相互作用规律,提出了能够反映小间距、长距离水平并行盾构隧道施工全过程的支护结构实用计算方法;  (2)结合工程实践及监测数据,提出了小间距、长距离水平并行盾构隧道施工时隧道的防护技术,为盾构隧道小间距并行工程提供了解决方案,并得到工程验证;  (3)结合北京地铁六号线北海北站~南锣鼓巷站盾构区间工程,研究了两条盾构隧道小间距上下叠落并行施工中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两条盾构隧道小间距上下叠落并行的实用计算方法和防护技术;  (4)对小间距盾构隧道水平并行、斜向并行和上下叠落并行几种情况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小间距隧道的地震响应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5)采用动力分析方法研究了盾构隧道支护结构在高等级人防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揭示了地层对人防荷载的传递以及隧道结构的荷载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盾构隧道支护结构在高等级人防动荷载作用下的的防护技术,为盾构隧道下穿人防工程的防护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学位
该文以腹部开有矩形孔洞的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利用SAP93和自编的平面有限元非线性分析程序RCNA分别对孔洞位于弯剪段和纯弯段的梁进行线性和非线性分析,探讨孔洞高度、宽度和
在建筑施工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施工管理水平,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施工管
该文介绍了新疆某办公大楼箱形基础下砂卵石地基反力大小及分布规律的实测分析与理论研究的全过程.测试分析和理论研究表明:箱基下砂卵石地基反力大小及分布规律主要与上部结
随着动力松弛法不断地被应用于各种结构体系的分析,其自身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平衡单元概念的提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是由索膜结构的动力松弛法分析模型演变而来.自
该文第一篇首先从单桩着手,对荷载传递法中的位移协调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根据工作地质报告提供的桩侧极限摩阻力和桩端极限阻力确定荷载传递函数的方法.这样做比较符合地
由于拱结构造型美观,结构轻巧,跨越能力大,充分发挥了材料特性,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强轻质材料的应用,无支架施工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钢管混凝土技术在
现代的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正越来越向着日益增高和轻质高强发展,在体型和内部布置上也越来越不对称.而在作用于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诸多荷载中,起控制作用的是风荷载.风作为
高层建筑设计时,水平荷载和水平侧移成为主控荷载和主控指标,因此在工程设计中,人们想出了许多控制建筑物侧移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框-筒体系中加设水平加强的控制侧
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具有质量稳定、缩短工期、简化施工等优点,可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这种结构在国内外得到了日益普遍的使用,但用于大跨预应力连续梁的竖向预应力筋尚处于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