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被认为是解决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手段。股权激励起源于美国,超过80%的上市公司将股权激励机制纳入公司治理中。2005年中国推行股权分置改革,改革的推进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为股权激励机制在中国的推行营造了更有利的制度环境,由此,国内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明显增多,近年来更是发展迅速,但与国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经营绩效的正向作用相比,国内公司在激励计划的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对公司绩效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甚至存在负面效应。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研究大都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而国内实证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衡量指标选取、样本选择、研究方法存在显著差别。本文采用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A股上市公司中554家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共计1207个有效样本,构造多元回归模型,分别采用EPS、ROE、Tobin Q为公司绩效衡量指标,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现实影响,同时实证检验“区间效应”是否存在,并检验股权激励机制设计要素本身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为保证实证研究的科学、客观、专业,本文公司绩效、股权激励的衡量指标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来看,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国内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明显增多,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速,行业来看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采取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公司占绝大多数;发行激励总数占总股本的比例集中于4%以下;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设计中行权期限集中于4-6年,综合等待期集中于6-8年。通过实证检验,我们发现股权激励计划的开展确实对公司绩效有正向提高作用,而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区间效应”;股权激励行权期限(或称有效期)和综合等待期均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即期限设计越长,越不利于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正向作用的发挥。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进行国内外研究的详细综述,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可能的研究创新。第二章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理论概述及现状分析,介绍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内涵、要素、衡量指标,从理论角度阐述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理,并指出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现存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借鉴国外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的有益经验。第三章实证研究设计,介绍本文研究假设、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方法、变量选择及模型设计。第四章实证检验部分,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通过相关性检验排除多重共线性问题,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实证检验研究假设,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五章研究结论总结及政策建议。总结本文研究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建设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