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余震作用下铅黏弹性阻尼减震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广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ahong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传统抗震结构在主余震序列地震动作用下持续耗能能力和抗倒塌能力不足的问题,采用铅黏弹性阻尼器对结构进行减震设计提高结构在主余震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采用Open Sees数值模拟方法对铅黏弹性阻尼减震结构在主余震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耗能能力和抗倒塌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6层钢筋混凝土抗震框架结构(RCF)和铅黏弹性阻尼减震结构(LVDF)的设计和建模相对合理,满足我国现行规范要求,且两者动力响应较为接近;(2)提出了基于我国规范的主余震地震动序列工况构造方法,分析了RCF结构和LVDF结构在各主余震序列工况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LVDF结构可以降低主余震下结构各层层间位移角的均值和离散性;LVDF结构振动控制效果更佳,主余震下各层最大层间位移角和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相比RCF结构分别平均降低约30%和25%;(3)研究了RCF结构和LVDF结构在各主余震地震动下的耗能机制,对比分析了结构的塑性铰出铰率、结构构件耗能量、结构构件耗能占比和结构屈服机制,研究表明:铅黏弹性阻尼器消耗30%以上的地震动输入能,延缓结构塑性铰的出现并降低结构各构件的损伤程度,减轻较低地震动强度的地震动序列对结构损伤程度的不利影响;(4)采用增量动力分析和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评估了LVDF结构在仅主震作用下的抗倒塌性能,研究表明:LVDF结构的抗倒塌储备系数CMR值比RCF结构提高了约14%,LVDF结构的抗倒塌能力标准差比RCF结构降低了约6%;(5)对LVDF结构进行了各主震损伤状态下的余震增量动力分析,评估了结构的抗余震倒塌能力,研究表明:同一主震损伤状态下,LVDF结构的抗余震倒塌能力比RCF结构高约10%;LVDF结构可以降低高主震损伤对结构抗余震倒塌性能降低的不利影响。
其他文献
基于“变被动结垢为主动结垢”思想,用于集输管线快速除垢的集结聚垢装置,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如何提升除垢效果是集结聚垢技术发展的关键。目前,集结聚垢装置过流单元材料的优化仅限于金属材料,及金属材料类型对结垢影响规律的定性分析研究,有关非金属材料及材料表面物性对析晶污垢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实验及理论分析,研究了非金属材料类型及表面物性对垢沉积速率的影响规律,以对集结聚垢装置的优化提供实验和理论
AP1000非能动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在我国已成功运用,核电厂已建设完成并发电运行,并准备进行批量建造。AP1000核电厂建造过程中的典型特点为模块化施工,即将部分建筑结构或机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一种土传维管束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质量。新疆棉农为增加收入,长期连作棉花,导致土传病害棉花黄萎病不断加重,目前棉花黄萎病已成为制约新疆棉花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所以棉花黄萎病害是棉农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本实验室在从棉田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对大丽轮枝菌有拮抗活性的生防菌株,阿萨尔基亚芽孢杆菌TUBP1(B.ax
日本五山汉诗是中国诗学与禅宗双重文化交互影响下的产物。本文将在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视域下,以五山僧绝海中津为中心,对五山汉诗创作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主要叙述了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视角下日本的佛教发展状况,这里分为五山前和五山时两个时段来论述。第一节论述了五山前日本佛教发展格局,第二节论述了五山时期日本以禅宗为主(主要是临济宗)的佛教格局,同时探讨了以僧侣为主体的佛教文化交流途径及影响,从而形成对五
滚动轴承是机械装备的重要组成零部件,在复杂的和恶劣的工作环境长期使用后,滚动轴承不可避免的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严重影响整机的工作性能从而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一
目前,拱结构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结构更普遍地采用高性能材料和薄壁结构,跨度越来越大,拱结构失稳的风险也显得更为突出。本文以单轴对称截面圆弧拱为研究对象,分
尽管目前各国大力发展可持续再生能源,但不可否认化石能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旧无法替代。利用化石能源发电在消耗煤炭这一不可再生能源来提供大量电能的同时,亦会产生SO2、C
随着汽车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消费者选车的标准也不断提高,汽车的驾驶感受日益成为选车的重要影响因素。汽车NVH性能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汽车白车身不仅是
通过缺陷、结构与界面等手段去改善BiFeO3(BFO)薄膜的铁电性,但是单相的BFO薄膜的铁磁性无法满足应用的需求;复合磁性层构建多铁磁电复合薄膜,又会导致铁电性得到恶化。本文
随着各种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在生产应用中的飞速发展,对其关键结构的强度、刚度以及疲劳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轴加载下疲劳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在多轴疲劳研究中,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