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头痛是一种复发性神经性疾病,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而成为大家关注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发作时常常伴有严重头痛、恶心等症状。安慰剂效应是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在疼痛背景下期待引起安慰剂效应的神经机制的研究表明,对疼痛减轻的期待可以激活疼痛调节系统,故安慰剂效应在慢性疼痛中会达到甚至超过真实治疗的效果。然而,安慰剂效应对偏头痛患者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且之前的研究对于安慰剂疗效存在个体差异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健康人上,而对于偏头痛患者的研究甚少。 本研究以安慰剂为诱发镇痛治疗,对偏头痛患者进行8周的安慰治疗。根据治疗后患者头痛频率下降50%为指标,将患者分为安慰剂有效组和无效组。借助3D T1大脑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集,利用体素的形态测量学研究及功能连接度分析方法,评估有效和无效组患者大脑局部灰质组间差异,探索可预测患者安慰剂疗效的中枢影像学指标。在全局水平,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构建被试的大脑结构网络,利用纤维束追踪技术分析方法,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寻找安慰剂有效组和无效组大脑全局网络特征。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1.相比与健康被试和安慰剂无效组,安慰剂有效组的内侧前额叶灰质密度以及功能连接较低。 2.以内侧前额叶为感兴趣脑区,采用种子点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与安慰剂无效组相比,安慰剂有效组内侧前额叶到杏仁核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且与内侧前额叶灰质密度成显著正相关,且与患者头痛频率呈正相关;此外偏头痛患者内侧前额叶到杏仁核之间的功能连接能够预测安慰剂镇痛疗效。 3.借助安慰剂治疗偏头疼患者的临床模型,进行结构网络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安慰剂有效组与安慰剂无效组在全局结构网络拓扑属性存在显著改变,且患者网络连接模式个体差异与安慰剂疗效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