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高校室外人体热适应服装行为研究

来源 :西安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j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装是人体热舒适调节的主要方式,因此服装热阻模型也是热舒适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目前,服装热阻模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室内,室外服装热阻模型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数研究者建立的服装热阻模型并未筛选人的主观热感觉,因而所预测的服装热阻是某种气候下多数人的平均着装水平,而不是“中性”或理想状态。目前有关于服装在维持室外人体中性热感觉方面的规律尚未完全展开研究。室外气候条件具有不可控性,因而可供人们选择热舒适调节方式较少。针对上述,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上在寒冷地区西安某高校内展开研究。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室外热舒适的研究现状及成果,简要分析了各个因素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作用,重点对室外人体适应性服装行为进行了分析。文中详细列举了研究者建立的室内外适应性服装热阻模型和室内中性服装热阻模型。本文通过对西安地区某高校室外热环境参数实地测量,再结合受试者填写的主观问卷调查内容,得到基础研究数据。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初步探索了室外热环境参数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建立了热环境参数与室外人体热感觉投票的定量关系,并统计了室外人体的期望投票和热适应行为,后续重点对调节服装这一热适应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服装热阻的关键环境参数,画散点图判断服装热阻随室外环境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多种函数对比,拟合服装热阻与关键参数的函数关系式,建立适应性服装热阻模型,用来揭示人们应对气候变化调节服装热阻的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筛选热感觉投票为“中性”的数据,用同样的方法,建立中性服装热阻模型,用来揭示服装补偿环境温度的能力,并确定中性服装热阻的阈值。室外热舒适调研结果表明:室外人体的平均热感觉与空气温度、黑球温度为正向相关关系,与风速负相关,而室外人体平均热感觉与相对湿度的关系有待研究。对受试者填写的热感觉调节方式调研结果分析后,发现在秋季,服装是人们室外热适应调节的重要方式,而冬季人们的服装热阻调节作用到达极限,因此会采用其他的热感觉调节方式。两种服装模型均显示:服装热阻和空气温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服装热阻在性别分布上存在差异,男性服装热阻较低于女性。室外中性服装热阻阈值的上下限分别为1.54clo、0.53clo,由此可以看出服装热阻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满足人体室外的中性热感觉。当室外空气温度介于-1.6~31.7℃之间时,中性服装热阻分布在0.53clo~1.54clo之间,可保证80%人群的热舒适,由此可见:中性服装热阻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补偿室外环境的温度。研究结论为气候适应性服装设计提供参考。图29幅,表21个,参考文献71篇。
其他文献
随着机器视觉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逐渐拥有复现部分人工作业的能力。在珍珠分选过程中,珍珠形状分级主要依靠人工来进行,然而人工只能同时对一颗珍珠进行等级判定与分选,大量分选带来的疲劳作业会导致分选准确度和效率的降低。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机器视觉的珍珠形状分选系统,通过工业相机获取随机摆放的多颗珍珠图片,利用计算机对珍珠进行形状分级与定位,并引导机器人完成对珍珠的分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纱线作为纺织品原材料,其成品的条干均匀度会影响纺织品的外观质量,疵点造成织造过程中断头而影响纺织效率,因此要对纱线的条干均匀度和疵点进行检测与控制。现有的纱线条干与疵点检测方法是电容法与光电法结合,易受空气湿度与纱线本身材料特性的影响,造成条干均匀度(CV%)与疵点数据不准确。为了弥补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机器视觉被应用于纱线的质量检测,
随着机器视觉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广泛应用,具有视觉感知的工业机器人也在跨入智能化的时代,逐步取代人工成为各行业的趋势,为了提高纺织企业中纱筒抓取机械臂对无序堆叠纱筒的识别与抓取精度,提出了基于3D视觉的机械臂无序抓取系统,通过3D视觉来获取机械臂工作场景中的纱筒目标信息,从而引导机械臂完成对纱筒的抓取,代替人工完成对纱筒的拾取、转运等操作,提高了纺织工序的自动化和柔性化水平。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
伴随着西装定制需求的不断发展,西装大规模定制已成为西装生产的一大趋势。在新生产模式下,企业面临着客户高标准个性化需求、生产工序复杂多变等问题,导致西装生产的效率较低。多品种、小批量市场需求,促使西装生产企业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转型。西装生产管控技术成为了西装制造企业实现大规模定制转型的关键。在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模式下,大部分西装制造企业在生产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缝制环节生产车间工序编排问题,采用人
生物质炭有着较大的孔隙度和较强的吸附能力,在土壤质量的改善、污染土壤的修复、减少污染物的生态危害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现代农业生产中使用化学除草剂防治杂草是一项重要的生产实践。如何合理使用除草剂并缓解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以麦田常用除草剂苯磺隆为例,通过室内土壤培养的方式,研究苯磺隆不同使用量(0、0.05 mg·kg-1、0.1 mg·kg-1、0.2 m
人体能量收集技术是一种人体能量再利用技术,通过将人体运动消耗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传递至可穿戴产品的微功耗传感器节点,实现该产品能量的持续供给。该技术具有重复性强、应用范围广、环保性高等优点,在物联网、无线模块及智能可穿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人体能量收集装置作为该技术中的换能部分,是实现能量自供给的关键。目前人体能量收集装置存在换能形式单一、输出功率和换能效率低等不足之处。因此,设计一种可集成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逐渐向多样化以及个性化转变,企业所面对的订单类型多为多品类订单,同时销售市场日渐从商品销售逐渐转向服务型销售,而在订单履行过程中订单配送服务是其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对于具有可拆分性的多品类订单,在“一地多仓”存储模式下,其订单履行过程可分为订单拆分和配送两阶段,目前企业多采用单一的“最小拆单率”原则或“就近原则”进行实时拆分,只能实现部分订单拆分优化,同时多将订单拆分与订单配送作为
随着5G技术的不断部署与应用,车载自组织网络(Vehicular Ad-hoc Network,VANET)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车载网中节点动态性强,网络拓扑结构变化快,从而导致车辆节点的认证速率慢,消息丢包率高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一些恶意车辆利用节点的互联性,发起类似篡改、冒充、重放等恶意攻击,对交通状况与车辆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不仅如此,攻击者可以借助车载网非法获取用户隐私信息如
以互联网和信息化为核心的新一代技术革命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智能交通领域,车载自组织网络技术和应用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然而,车载自组织网络因具备了节点高移动性、网络拓扑结构频繁变化和城市道路复杂等固有特性,使得车载自组织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满足城市环境中数据传输效率的需求,针对城市场景下车载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充分考虑车载自组织网络固有特
东江流域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饮用水源型河流,肩负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香港、广州、深圳、东莞等供水的重任,东江流域水网密集,人口分布与水源分布高度重合,水源水质受人为因素干扰极大,显现典型的复合污染状况,水质的安全面临较大的风险。其中,氮素超标是影响东江水源水质的重要原因,且氮素污染所导致的水华现象频发。与区域重要饮用水源地的地位相比,东江流域水污染监控能力十分薄弱。本研究针对东江流域的氮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