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增强的生物燃料电池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tj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燃料电池(Biofuel cell,BFC)利用生物催化剂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包括酶生物燃料电池和微生物燃料电池。它具有高的能量转化效率;操作条件温和;维护成本低;安全性强;易于小型化植入人体为可植入器械供能;原料来源广泛可处理废水。本论文工作利用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以及生物相容性佳的纳米材料固定生物分子并促进电子传递,研究生物产电机理并提高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能力和处理废水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光能发展了光驱动的BFCs,结合光谱技术实现了自供能的荧光开关,结合不同的目标物实现了分析检测以及自供能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⑴利用碳纳米管(CNTs)来促进微生物燃料电池脱硫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多种电化学表征均说明CNTs修饰电极比平板电极的性能提高很多。因为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电导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CNTs不仅可以加速生物膜与电极间的电子传递,而且为硫酸盐还原细菌的固定提供了适宜的微生物环境。因此,CNTs修饰电极有望用来构建高性能的脱硫微生物燃料电池。  ⑵构建了基于CNTs与离子液体(IL)的电化学平台。CNTs-IL纳米复合物对O2和NADH均有较好的电催化性能,因此我们利用CNTs-IL纳米复合物平台直接构建了氧气传感器并结合葡萄糖脱氢酶(GDH)构建了葡萄糖传感器。对氧气的检测限达到126μg L-1(S/N=3),并且在饱和氮气到饱和氧气的范围内均成线性关系。结合GDH的葡萄糖传感器在0.02 mM到1 mM的线性范围内检测限达到9μM。此外我们还将传感器应用于检测实际血样中的葡萄糖和氧气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光驱动的基于二氧化钛纳米管阳极和酶阴极的无膜无媒介体的BFCs。在光照的条件下,这种杂化电池的开路电位高达1.00 V,功率密度也达到了47μW cm-2。  ⑷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BFCs的自供能荧光开关。在这个体系中,普鲁士蓝被赋予了双功能,不仅作为电致变色组分调控体系的荧光,而且自身可以作为一个电极跟生物电极相连构建无膜无媒介体的BFCs。构建的自供能荧光开关体系具有很好的可逆性以及重现性,功率密度达到了87μW cm-2。
其他文献
岷山会告诉你青竹林里的动物秘密/邛崃山会告诉你“生物活化石”的家族史/秦岭会告诉你大熊猫亚种的迁徙故事/白水江会告诉你功夫熊猫拓展领地的新信息/黑与白——单纯、朴素
富勒烯分子中的多个双键和相对自由的π电子,使其化学反应比苯等平面的芳香化合物更加丰富。随着对富勒烯广泛的研究,许多具有特殊结构的富勒烯衍生物被合成出来,并在生物、医药
结晶性高分子的晶体结构和形态决定着材料的性能,控制特定的晶体结构和形态以实现材料特殊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对多样性晶体形态形成的理解并不完善,更加缺乏有效的
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纳米尺度药物释放体系(纳米药物)的研究。与小分子化疗药物相比,合理优化的纳米药物可延长活性药物的血液循环时间、降低系统毒性、充分利用肿瘤
近年来,利用“核酸适体-靶分子”的高特异性作用设计分析检测新方法,成为了生化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人工模拟酶的出现是人们对酶本质认识的一大进步,具有重大的科技以及现
自A.J.Heeger等人发现掺杂的聚乙炔具有导电性以来,共轭聚合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及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器
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因此在近几年来受到科研人员的极大关注。随着合成和功能化的方法日趋成熟,这些纳米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到人工模拟酶,和以生物分子识别为基础的
初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会发现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很消极,学习自主性差。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些学生认为初中数学概念多,觉得自己明明把概念都背会了,实际运用却老是出错,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犯错;有些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很枯燥,不像语文课那样生动活泼有趣;还有些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太难了,做数学题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基于这些原因,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时常常存在畏惧心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游戏改善这些情况。 
甲基是天然产物和有机小分子药物中最常见的含一个碳的官能团之一,在2011年全美前100种最畅销药物中有67%种药物分子中有这种最简单烷基官能团直接与碳原子相连的结构存在,甲基也在这些药物中对于调节分子的生物学和理化性质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诸多甲基化反应方法已经得到开发,在此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甲基化试剂得以广泛应用,一些新的甲基化试剂也成功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在这些甲基化反应中,大多需
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活性材料可灵活设计与合成、原料来源广泛、重量轻、柔性好、生产成本低廉、制造工艺简单等优点。因此,充分发展有机太阳能技术对广泛廉价地利用太阳能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