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云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粉刺理法方药的研究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liushua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彤云老师,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陈树人先生以善治温热病而闻名。受家父熏陶,陈彤云老师自幼爱好中医,喜欢旁听父亲带徒时讲解中医经典著作、本草汤头等。她是家中独女,父亲很重视对女儿全方面地培养,不但要求她背诵《论语》、《左传》、《孟子》,还督促她练习书法,修习良好的品行。既在中医药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希望她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教育,因此将其送至当时著名的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读书。在那里陈彤云老师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系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和英语。贝满女中严谨的校风,新颖的课程设置使陈彤云老师在道德品行、知识底蕴、文化修养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中学毕业后,她又考取了辅仁大学,继续深造。在读书期间,对中医的喜爱使她每遇闲暇假日,仍随父临证抄方。在父辈地力主下,成年后的陈彤云老师与另一著名中医世家哈家后代哈玉民结为伉俪。婚后随公公哈锐川攻习皮外科,开始正式涉足医道。哈翁医道超群,以擅治皮外疾病名震京城。每日哈翁应诊,她必伺其左右,力学数载,尽得真传。新中国成立不久,1950年陈彤云老师考取了行医执照,和丈夫哈玉民共同承袭了哈家的医业,开始独立行医,成为当时京城为数不多的有执业资格的中医外科女医生。1951年陈彤云老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丈夫毅然关闭自家红火的诊所,投入到中医教育事业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人才。在中医学校工作的同时,系统学习了中西医基础理论。1966年陈彤云老师调至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工作,在此期间又得到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指点,皮肤科成立后,即随赵老从事皮肤科的临床工作。陈彤云老师学术思想的形成深受家父及哈锐川、赵炳南两位著名疡医之传承的影响。家父在温病方面的造诣,使常年伴其左右、耳濡目染的陈彤云老师,对热性病理解深刻,善用寒凉药。而其皮外科方面的学术渊源则要追溯到19世纪末著名的疡医丁德恩、哈锐川、赵炳南。丁氏崇尚医道,喜欢疡科,曾开设“得善医室”行医,治疗各种皮外科疾病。他推崇《外科正宗》,能够全书背诵。著有《德善医室疡科效方》,门下多名弟子日后多成为名医,其中就有对陈彤云老师走上皮外科专业影响重大的哈锐川、赵炳南。哈翁锐川与陈老家父是好友,是当时著名的疡医,在治疗理念上,不拘泥于“痈疽原是火毒生”的传统观念,主张要留心“气血偏虚一分,毒邪内侵一寸”的变化;还根据多年治疗疮疡、皮肤疾病的临床经验,发展完善了中医的外科措施。赵炳南老先生,治学严谨,自幼刻苦研读了数十部中医学名著,其认真、刻苦的态度深受师傅丁德恩赏识,赵老也不负期望,尽得丁老医技的真传。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皮肤科、外科顽癣、恶疮等独特的治疗方法。陈彤云老师在继承哈、赵二位大师皮外科治疗经验的同时,通过自身的临床实践,临床经验、医术日渐丰富、精湛,并逐渐摸索出自己对于皮肤病辨治方面的特色。另一方面,陈彤云老师亦熟读经典,中医理论基础扎实。《黄帝内经》的整体观、脏腑辨证、病机十九条;《温病条辨》的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辨舌验齿、辨斑疹白、辨脉象、辨常见症状、辨体质等诊断方法;《刘涓子鬼遗方》中对痈疽的分类、细化分型以及认识到某些疾病的预后常与治疗是否及时有关;《外科正宗》“力证最详,论治最精”,该书重视脾胃,认为“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疡科心得集》将温病学理论引进外科领域,以温病三焦学说为借鉴,将疮疡分为上部、中部、下部,并以温病卫气营血学说为指导,推荐运用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具有开窍醒神之品治疗疽毒内陷、疔疮走黄等重症,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这种观点直至现今仍对外科临床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这些经典论著的研习,使陈彤云老师在治疗皮外科疾病方面的学术思想体系逐渐形成,并有了长足的发展。陈彤云老师学术思想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重视人与自然、气候、环境、四时的协调统一关系;重视皮肤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内在联系。认为皮肤病不仅仅是皮毛之疾,更是脏腑、气血的生理、病理在皮肤上的反应,即“有诸内必形诸外”。临证四诊合参,尤重舌诊。重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也善于抓住重点。在皮损表现、舌苔、脉象的综合辨证上出现不同时,陈彤云老师更加重视舌苔的表现。陈老常言:“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苔是胃之气”,认为观舌可判断外邪之轻重、正邪之消长和病势的进退以及胃气的存复情况。这也是整体观的一个体现。第二重视脏腑辨证;注重补肾、顾护胃气。强调中焦为枢,重视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临证十分重视患者的年龄和体质,在应用清热苦寒药物的同时,注意使用培补脾土、健脾渗湿、燥湿利湿之品,以顾护中焦,扶正祛邪。第三主张“师古而不泥于古,师古更要创新”。倡导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凭借自己掌握的传统中药制剂工艺、方法,依据现代医学对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成果,大胆进行重要传统制剂的剂型改革、创新,研制出“祛斑霜”、“祛斑增白面膜”、“痤疮面膜”、“痤疮霜”等系列产品,使中药外用制剂既保持了中药特有的疗效,又克服了传统制剂粗糙、油污、色深、味重的缺点。第四重视养生保健。推崇“治未病”,赞同《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并身体力行,保持平和心态、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结构,以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健康、快乐地生活。通过三年的跟师临诊学习,归纳总结了陈彤云老师在粉刺、黧黑斑、白疙、湿疮、风瘙痒、瘾疹、酒渣鼻等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方面的特色。陈彤云老师在粉刺的治疗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有口皆碑。故在本文第三部分,就其在粉刺一病的理法方药方面的学术思想做了较全面的整理、总结、分析。通过搜集、整理陈彤云老师诊治的粉刺病患的门诊病历资料、处方,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分析,探求陈彤云老师对粉刺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分型的特点,理法的规律性,遣方用药的特色。得出结论:陈彤云老师认为火热之邪是本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以及情志内伤是本病病机之关键;以“清”为法,包括清肺热、平胃热、利肠湿,泻肝火;在《内经》、《温病条辨》的理论基础上将本病辨证分为肺胃湿热、脾虚湿盛、痰湿凝结三证;并重视整体观、脏腑及气血辨证,将本病定位在肺、脾、肝三脏;通过对处方中药味的统计分析,总结出陈彤云老师治疗本病的基础方剂组成;方以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加减而成,主要药味有茵陈、连翘、野菊花、丹参、黄柏、黄连、虎杖、百部;药味选择方面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泻火药味为主;常用药味在性味归经方面以苦、甘、寒、辛主,以入肺经、脾胃经、肝经为主,完全对应了其将本病定位于肺、脾、肝的学术思想。综上所述,全文系统回顾了陈彤云老师的从医经历,探寻指导老师学术思想渊源以及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较为全面地整理、总结了陈彤云老师在皮肤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并通过对陈彤云老师治疗黧黑斑、白疙、湿疮、风瘙痒、瘾疹、酒渣鼻等皮肤科常见疾病的辨治用药特色方面的归纳、总结,对其临证思辨的特点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了诠释。最后以陈彤云老师擅治病种之一——粉刺为研究主体,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出其在辨治粉刺病之理法方药四方面的学术特色。1.研究目的通过搜集、整理三年师承工作中积攒的病历、处方,对陈彤云老师临证诊治粉刺的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以期提炼出陈彤云老师对粉刺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分型的理论依据及特点、治则治法的规律性、遣方用药的特色。理法方药是将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综合应用的思维方式,涵盖了诊治过程中的基本内容。即在明确病因病机的基础之上,确定治则治法或预防措施,组方潜药。理,指中医理论,包括陈彤云老师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的理论基础的探讨;法,指诊法治法,包括陈彤云老师对本病辨证分型、治则治法的理论依据及学术思想的挖掘;方,指方剂,探寻陈彤云老师治疗粉刺遣方用药的基础方剂及对方剂的分析;药,指药物,分析陈彤云老师诊治粉刺基础方的具体药味及对兼夹证的加减用药选择。通过对方药的总结进一步验证其处方用药与辨证的统一性。2.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师承期间跟师临诊中积累的符合痤疮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标准的病例,将病例中病史记录、处方、用药、剂量记录完整,同时有复诊(三次或三次以上)记录的作为纳入病例,统一进行辨证分型的分类,再进行处方用药的具体分析,通过药味出现频次及百分率统计,提炼出基础方药味组成。在药味统计方面利用Microsoft Excel表格设计数据库,录入药味及比例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处方中药味出现频次和比例,提炼出陈彤云老师治疗粉刺的基础方组成药味。3.结果经病历整理、按辨证分型归类、药味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基础方药味组成:茵陈、连翘、野菊花、丹参、黄柏、黄连、虎杖、百部。4.结论陈彤云老师认为粉刺的发病与人体自身素质有关。易患粉刺之人,多为禀赋热盛之体。是由于孕育胎儿时,父食五辛、母食辛辣等原因致胎中蕴热,移热于胎儿,即有素体肾阴不足,冲任失调,天癸相火过旺之本。后天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肺胃湿热,热性上炎,循经上攻头面,复感风邪而发病。同时重视情志因素对本病病因病机的影响,情志不遂,“五志皆可化火”,火热之邪随逆乱之气机上攻头面,而致病发。本证虽有先天禀赋之根,但总以“火热”之邪为主。此处之“火”包括温病学理论中的“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及气机逆乱引发的“郁滞之火”,也对应了《素问》“郁乃痤”理论。基于对粉刺“理”的认识,其“法”自出,即“清”。陈彤云老师治疗粉刺的理论依据仍然是出自《内经》“热者寒之”的理论,以清肺热、平胃热、利肠湿,泻肝火为主。清肺热而非“泻”肺热,蕴含其学术思想中温病学理论的三焦辨证思想,“上焦如雾”宜轻清宣散;平胃热而非“利”胃热,蕴含其重视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而“利肠热”、“泻肝火”有《伤寒论》大承气汤之釜底抽薪之功。临证运用多使肺胃热清,火郁消散。其基础方由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而成。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功用为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黄连解毒汤出自《肘后备急方》,原方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功能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火毒证。两方合用清热解毒之力更专,且去栀子、黄芩、大黄,以防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服易伤脾胃;改用“疮家圣药”连翘、野菊花,取其清热解毒、轻轻上扬,引药上行头面;又加虎杖、百部、丹参共同组方。药味的选择方面则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泻火药味为主;常用药味在性味归经方面以苦、甘、寒、辛主,以入肺经、脾胃经、肝经为主。这也进一步验证了陈彤云老师将本病定位于肺、脾胃、肝的学术思想,且方中丹参、连翘、虎杖、黄柏、黄连和茵陈经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且百部对痤疮丙酸杆菌亦中毒敏感。5.讨论粉刺是皮肤科常见病。随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发病率、发病年龄有逐年上升、年轻化的趋势;而民众对生活质量关注度的提高,使本病的就诊率亦呈攀升现象。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研究历史悠久,且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疗效肯定,使本病的中医治疗优势明显。陈彤云老师不但重视本病在内的整体辨证论治,也十分重视本病的外治,发展完善了皮损辨证的内容,自主研发外用中药制剂。强调本病辨证调护的重要,特别是在饮食方面。然而本病在辨证分型上众说纷繁,很难统一;在中药疗效判定方面,欠缺实验室研究数据的支持,这些势必影响中医科学化、治疗规范化管理的进程,影响祖国医学走向世界。因此制定相对统一的辨证分型、规范诊疗常规以及加强中药疗效实验室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其他文献
<正>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不断地审视其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以确保在组织需要时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人力资源的系统过程。广义的人力
目的 分析实验室及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认识艾滋病在福建省的流行特征及推测其流行趋势,为制定福建省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 L I S A)及免疫印迹
伐地那非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的 5型磷酸二酯酶 (PDE5 )抑制剂 ,对PDE5的抑制作用约为西地那非的 10倍。该药能显著增强阴茎勃起功能 ;而且起效迅速 ,患者口服后最早 10min
目的 建立抗瘤丸系统的质量标准,以提高其质量。方法 分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院内制剂抗瘤丸中三七、土茯苓、沉香、制何首乌及显微鉴别法对炒山楂进行定性鉴别;并用高效液相色
本文就金华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条件、特点、发展的基础、现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旅游发展战略,并就金华在开发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如何拓展
为计算农业区不同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文基于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EPIC)作物模型建立了作物根系生长子模块,将其进行有限元数值离散,与
为了研究流体压力脉动引发的振动与噪声影响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的复合式压力脉动衰减器结构。以穿孔板结构和板后平衡腔构成一个类似于并联的赫姆霍兹谐
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完成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设备在试运行时往往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使得电动机启动失败进而导致跳闸出现。这种情况在容量较大的电动机中出现频率更大一些。为
本文以广义修辞学为立足点,借鉴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和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小说《妻妾成群》中的符号作修辞阐释,主要选取小说篇名符号、意
在国企改革发展背景下,文章结合集团公司风险管理制度设计存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科学、风险管理工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提出了设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通过建立科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