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嗪类除草剂嗪草酮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效应及机理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fc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嗪类除草剂嗪草酮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使用,作为一种传导选择性除草剂,其施入到土壤中,不仅会对目标植物产生抑制作用,达到控制杂草的目的,也会不可避免的对土壤中的非靶向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被作为模式生物用来评估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的风险程度。本文以嗪草酮为目标污染物,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常用非靶生物-蚯蚓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了嗪草酮胁迫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嗪草酮胁迫对蚯蚓氧化应激作用和DNA损伤情况;最后,利用代谢组学分析嗪草酮胁迫对蚯蚓体内代谢物质以及代谢通路干扰的相关机理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由嗪草酮胁迫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可知,滤纸接触法蚯蚓的24 h-LC50和48 h-LC50分别为28.33μg·cm-2和18.00μg·cm-2,人工土壤中法蚯蚓的7 d-LC50和14 d-LC50分别为213.90mg·kg-1和181.28 mg·kg-1,结果说明嗪草酮对于蚯蚓急性毒性属于低毒级。嗪草酮能够抑制蚯蚓的生长,导致其体重降低,当嗪草酮浓度达到20 mg·kg-1时,抑制率为41.10%。回避反应行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嗪草酮胁迫浓度的增加,蚯蚓回避行为逐渐增加,当嗪草酮浓度达到20 mg·kg-1时,蚯蚓出现明显的回避反应,回避率达到83.00%。(2)通过人工土壤法在组织水平和分子水平从氧化损伤和遗传毒性角度评价了嗪草酮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嗪草酮能抑制蚯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使SOD酶、CAT酶、POD酶活性降低,胁迫28 d时,20 mg·kg-1处理组SOD酶、CAT酶、POD酶活性与空白处理相比分别降低43.92%、41.93%和26.63%;对蚯蚓造成氧化损伤,从而导致蚯蚓体内ROS含量升高,在体内过量积累并刺激机体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使体内MDA含量升高,破坏蚯蚓的细胞膜结构,胁迫21 d和28 d的20 mg·kg-1嗪草酮的蚯蚓体内MDA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60倍和1.61倍。同时能够促使蚯蚓体内的8-OHd G含量升高,造成蚯蚓的DNA损伤。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生物标志物指数(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IBRv2)来计算综合生物标志物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嗪草酮胁迫对蚯蚓体内生物标志物产生,并筛选出MDA作为生物标志物指示指标。(3)采用代谢组学(Metabolomics)研究嗪草酮胁迫条件下蚯蚓自身代谢物质和代谢水平变化情况,并对相关代谢通路进行分析。本研究中我们共筛选出8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34种上调代谢物,47种下调代谢物,说明嗪草酮胁迫会对蚯蚓的代谢水平造成干扰。在此基础上,筛选出12条差异代谢通路,其中嘌呤代谢紊乱结果表明,嗪草酮胁迫会对蚯蚓的核苷酸代谢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导致嗪草酮可能会对蚯蚓造成DNA损伤。同时,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受干扰表明氨基酸代谢通路受到干扰,导致蚯蚓体内氨基酸合成被扰乱,说明蚯蚓体内的蛋白质合成受到阻碍。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引起极大关注,以铅污染尤为突出。豆科植物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原位提取修复方法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极具潜力。但白三叶根际调控机制及根系微生物互作模式尚不明晰。此外,根际微环境中铅的生物学过程及与土壤质量改良的内在联系也尚未明确。因此深入探究白三叶的铅耐受机理及根际调控机制,对于揭示植物积累重金属的关键机制和推动植物修复在重金属污染
学位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质量不但和北调水的质量有关,而且关系到中国北方地区受水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农产品产量,在农田中长期、大面积单一种植,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导致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库区农业源污染风险不断增加。针对这些问题,库区开展了农田生态化改造等措施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但是缺乏相应的评估,影响了技术的推广应用,而生态
学位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苯并[a]芘(BaP),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到土壤中,使土壤有机污染日益严重。BaP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难降解等特点,能够在环境介质中蓄积并长距离迁移,进而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器官组织,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探索土壤BaP的有效处置方法迫在眉睫。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在有机污染物降解方面展现巨大的优势,因此本研究采用高铁酸钾
学位
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总体变冷,期间伴随多次气候的冷暖交替和大陆构造运动的频发,如火山喷发和青藏高原的隆升等,这些事件的产生与新生代全球气候总体变冷的关联在科学界引发了多种推测和争论。而在中新世时期,青藏高原拉开了第一幕的整体剧烈抬升,与此同时,亚洲季风形成和演化;在随后的上新世-更新世,其抬升构造尤为活跃,而亚洲季风,尤其西南季风以总体增强为主要特征。而在晚上新世-更新世时期,全球气候进入冰期与间
学位
喹禾灵和精喹禾灵是东北地区大豆等作物常用的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研究证实其对多种生物具有不良影响。由于它们的对映体比例的不同(喹禾灵为外消旋体,精喹禾灵为R-对映体含量>90%),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动态及毒性效应也不相同。因此开展手性除草剂喹禾灵和精喹禾灵对大豆-黑土系统的毒性效应研究,对明确喹禾灵和精喹禾灵的环境行为和毒性作用,评估喹禾灵和精喹禾灵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手性除草剂喹
学位
随着我国工业迅猛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愈发严重,且地下水污染具有污染种类复杂、持久性强和难以治理等特点,因此,亟待研发有效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六价铬(Cr(Ⅵ))和三氯乙烯(TCE)是地下水代表性污染物,二者都是地下水中最常被检测到且毒性较强的污染物。纳米零价铁(n ZVI)原位修复是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地下水治理技术,n ZVI具有的粒径小、吸附性强以及反应活性高等优点使其对Cr(Ⅵ)和TCE具有较
学位
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发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被排放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近年来,由于重金属废水的灌溉以及稀土肥料的大量施用,土壤目前受到重金属和稀土金属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镧(La)和铅(Pb)作为比较典型的稀土金属和重金属,严重影响黑土农田的耕作并对周围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但是不同环境因素下La和Pb在黑土中的迁移机制尚不明确,且对于
学位
我国是全世界范围内水稻(Oryza sativa)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每年产生大量的水稻副产物,如稻壳和稻秆等。由于稻壳生物炭中的SiO2含量达到80%以上,可作为制备白炭黑的原料;稻秆生物炭中SiO2含量达50%左右,但很少有研究从稻秆生物炭中提取制备白炭黑,为了利用好稻秆生物炭含硅较高的特性,为稻秆的资源化利用探索新的途径,本研究以稻壳和稻秆生物炭为原料,以稻壳生物炭为参照对象,探索稻秆生物炭
学位
玉米/大豆间作是较为常见的种植方式之一,具有明显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的优势。前人对其已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于玉米/大豆间作根际细菌多样性的群落结构,以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四个供氮水平(N0=0kg hm-2、N1=180 kg hm-2、N2=240 kg hm-2、N3=300 kg hm-2),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M-S)、玉米
学位
我国已成为第三大产奶国,然而,作为一个高耗水的朝阳产业,我国奶牛养殖面临着高排污的巨大压力。其中,作为奶牛养殖场的重要区域,挤奶厅耗水问题极为严重,不仅排放量大,而且废水成分特殊,是一种高盐、高有机物的特殊养殖废水,致使其治理成本高、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当前已成为养殖废水治理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如今,基于浮游植物净化的大薸处理技术已作为一种极具潜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技术逐渐崭露头角。该技术高效、低成本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