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士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在经历了波动发展和积极发展阶段之后,进入长达十多年的稳定发展与控制规模阶段。然而,当前的博士生教育规模供给已经难以满足培养单位日益增长的科研项目需求,招生指标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重新思考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发展问题。为了更为全面和准确地把握这一问题,本文从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即博士生教育培养什么人出发,从历史和国际比较的角度,回顾和分析博士生教育目标的演变与分化趋势,澄清我国博士生教育目标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历史数据和对研究生院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博士需求和支撑博士教育规模发展的条件,重新理解规模扩张中的博士质量问题,并对我国博士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张和博士毕业生就业多元化,各国博士生教育的目标不再限于为学术界培养教学和研究人员,也为行业部门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专业人员,博士生教育越来越指向社会各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这种趋势在我国也已初现端倪。在这种目标定位下,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发展速度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既无法满足学术界的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层次和科研项目进展的需求,也无法满足产业界的企业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层次研发人才的需求。由于博士人才资源储备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当前的培养规模还无法满足国际人才竞争的需求。经过了十多年的稳定发展阶段,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的支撑条件不断改善。师资力量、生源状况和研究经费投入水平等决定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几个关键性指标都处于历史较好水平,为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和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多元化,我国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博士质量观,但以博士论文为代表的学术成果导向的质量观依然占主导地位。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博士生导师认为所在学科近五年来的博士学位论文水平有所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规模扩张过程中我国博士质量总体是有保障的。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我国博士生教育重新迈入适度发展阶段的条件已经成熟,有必要适当放松管控和进一步扩大博士生教育发展规模。本文结合我国博士生规模的学科结构变化趋势、前期问卷调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数据,探析了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规模的学科结构调整方向,提出可适度扩大医学、经济学和文学博士生规模,适度控制法学、理学和农学博士生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