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加味苓桂术甘颗粒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中三个常见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从以方测证的角度探讨加味苓桂术甘颗粒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不同证型间的证效关系;进一步阐明中医在临床应用中需辨病辨证相结合以指导组方遣药。方法: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痰湿内阻证、湿热内蕴证及痰瘀互结证三个证型,每组各30例。各组均予加味苓桂术甘颗粒,开水冲服,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同时进行相同的基础治疗方案,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肝/脾CT值、中医证侯评分、体重指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相关指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加味苓桂术甘颗粒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三个证型间证效关系。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痰湿内阻证、湿热内蕴证及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7.86%、42.86%、78.57%。组间两两比较分析,痰瘀互结证组与湿热内蕴证组及痰湿内阻证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痰湿内阻证组与湿热内蕴证组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T比较:(1)CT疗效比较:研究中痰湿内阻证总有效率为64.27%;湿热内蕴证组总有效率为57.14%;痰瘀互结证总有效率为82.14%。组间两两比较,痰瘀互结证组与湿热内蕴证组及痰湿内阻证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痰湿内阻证组与湿热内蕴证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T比值变化比较:痰瘀互结证组治疗前后组内CT比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痰湿内阻证组及湿热内蕴证组CT比值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T比值组间两两比较,痰瘀互结证与痰湿内阻证及湿热内蕴证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痰湿内阻证与湿热内蕴证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比较:痰湿内阻证、湿热内蕴证及痰瘀互结证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53.57%、82.14%。组间两两比较分析,痰瘀互结证组与湿热内蕴证组及痰湿内阻证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痰湿内阻证组与湿热内蕴证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证型组内治疗前后的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差值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与痰湿内阻证及湿热内蕴证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痰湿内阻证与湿热内蕴证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脂(TC、TG)比较:痰湿内阻证、湿热内蕴证及痰瘀互结证总有效率分别为67.88%、60.71%、85.71%,组间两两比较,痰瘀互结证组与湿热内蕴证组及痰湿内阻证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痰湿内阻证组与湿热内蕴证组疗效相当(P>0.05)。三个证型血脂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5、体重指数比较:三组证型的体重指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6、安全性检测:三个证型治疗前后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均未发现异常;三组患者未发现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结论:1、加味苓桂术甘颗粒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及体重指数,改善病情程度,延缓疾病进展。2、加味苓桂术甘颗粒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中痰湿内阻证、湿热内蕴证及痰瘀互结证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以痰瘀互结证疗效最佳。3、加味苓桂术甘颗粒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痰湿内阻证、湿热内蕴证及痰瘀互结证患者安全,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