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经典化建构研究——以《花间集》、花间体、花间派为中心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feng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间集》由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辑、欧阳炯作序,收录了自唐开成元年至后蜀广政三年的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词。作为中国现存最古的词总集,《花间集》不单单是对当时“流行”歌词的一种筛选保存,还由此产生了词史上第一篇词论——《花间集叙》,第一个创作范式——花间体,第一个词人群体流派——花间派。从唐五代开始,《花间集》就成为歌词创作模仿的典范,几乎有关词人的所有著录都有《花间集》,因此《花间集》作为词的经典存在应该没有异议。但任何作品成为经典都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接受群体选择的累积,经典的建构过程称之为经典化,而经典化研究就是从文学的各个方面追问探究这样的一个建构过程。  就《花间集》而言,有集、有祖、有论、有体、有派,这些要素使得它有了经典化的可能性。而具体到《花间集》的研究,历朝历代都有涉及,直至今天,仍不绝如缕。或从版本和词选的角度探究,或从花间体这一创作范型切入,或围绕花间词人词派展开论述;谈接受史的有之,讲传播史的有之,但冠之以“经典化”的文章却寥寥无几,至于针对《花间集》整体性系统性的经典化过程的探究迄今未得见。  本文以《花间集》的经典化为切入点,主要从文本、文体、词论、词派诸个角度围绕《花间集》的经典化建构展开论述,以期对《花间集》经典建构过程有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梳理。全本要点梳理如下:  其一,因集成典——《花间集》文本的经典化,包括版本的经典化和古今词选选录《花间》词的经典化。以时代更替为主线,《花间集》版本由问世历经千年发展至今,经历了由单纯刊刻本到增补本再到评点本最后到注释本的发展过程,期间收录词作经由历代词选选录与解读,词作的内蕴和外延被不断深化和扩大。《花间集》文本的经典化,就是由最初的佐酒娱欢的曲子词唱本到一个词学典籍的建构过程。  其二,因集成论因集成体——“词为艳科”词学观与花间范式建构的经典化过程。这一章以朝代变更为主线,以花间范式为主题,它最初是由温庭筠建立的以艳情和闺情为主题的抒情范式,经历了宋代的“雅正”与“俚俗”的两极分化、明代的“流俗”之变、清代的“尊体”运动、以至于现当代的东西方结合的系统化研究这样一个漫长的经典化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对词体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词体功能和词学审美观念的变迁,从晚唐五代“词为艳科”观念的奠定到宋代在继承的基础上对“艳科”词学观的突破、明代的“香弱”词风的复归、清代的“尊体”直至现当代的多元化审美格局的建构。花间范式最终作为词史上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经典范式固定下来,“词为艳科”词学观也由此确立下来。  其三,因集成派——花间派宗主由单一到多元的经典化过程。这一章以花间词人群体内部流派划分为主线,由于《花间集》的编纂、《<花间集>叙》的撰写以及花间词人整体创作风格和审美倾向的相似,花间派得以成立。花间派以温庭筠为宗主的一分法经典化模式,发展到温韦“一密一疏”并立的二分法经典化模式,直至今天,花间派内部出现了三分法、四分法乃至发现豪放、羁旅等诸多风格题材源头。花间派经典化是一个由粗放笼统到逐渐细化,由单一流派到多派并存的过程。
其他文献
该文以神秘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为思考背景,考察易卜生戏剧中神秘倾向(神秘感)的来源及其表现,旨在指明神秘是易卜生戏剧作品重要的美学表征之一.追溯起来,易卜生戏剧中的神秘倾
本篇论文立足上个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法学院的“法律与文学”运动相关理论,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历史背景,通过对“文学中的法律”和“作为法律的文学”这两个国外法学思潮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以四川地区袍哥与教民的冲突为主线,以市井生活和民情风俗,特别是两性关系的演变为描写重心,而把当时发生的诸多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推到幕后,成功地塑造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三观启蒙的初始阶段,随着对世界的逐渐了解,会产生无限的好奇,因此小学阶段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黄金时期。因为往往在这个重要阶段,学生更容易受到正确
期刊
糖类的摄入、降解和复合糖类糖基化失常都会导致疾病。细胞癌变时,总伴随有糖基化的改变。病原体对寄主的入侵是以其与糖类靶标的特异结合为前奏。糖蛋白的糖基化异常,导致蛋
射,在古代属六艺之一,深受时人重视。它不仅是狩猎、战争的手段或竞技体育项目,更是一门用来修心养性、体仁观德的艺术。至少在商周时期,射就被引入了礼制的范畴,产生了射礼。后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和乌克兰语的差异体现了两国文化的差别。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词汇的不同。乌克兰和中国分别处于欧洲和亚洲,两国的历史
"V着V着",是现代汉语里颇有争议的一种语言式.作者认为:"V着V着"是由"V 着"发展而来的,但二者在使用上已经走向分工化."V着V着"的语意与境密切相关,在不同的语境中,"V着V着"
兔眼刺激性试验(D raize test)作为评价化学物质眼刺激作用的主要方法,本身存在评分主观性强,实验室间变异性大以及其他问题。同时由于动物福利运动的兴起和“3R”原则的提出
21世纪以来,在文学和商业联手打造中,青年文学写作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热浪。然而城市青年文学和亚文化中呈现出来的社会责任和命运焦虑的缺失,令人担忧,本文以21世纪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