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成就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bhc88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在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儿童群体,他们和外出务工的父母长期分隔两地,这部分儿童称作留守儿童。他们在身体发育、心理健康、人身安全等多方面时常出现隐患,备受社会关注。与此同时,当今义务教育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关注教育质量,追求教育公平上。改善弱势群体受教育的状况也将成为提升质量、促进教育更加公平的必要环节。因此,本研究以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差异判断为基础,找寻原因为途径,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业状况为目标,旨在促进弱势群体儿童学业公平。本文基于调查数据,进行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两个群体间学业成就的比较研究,以统一标准,从不同维度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个群体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群体差异。不同层级学校间比较,两个群体的学业差异情况有所不同,在县城和乡镇级别的学校中进行比较,留守儿童成绩均弱于非留守儿童,在村屯级别比较二者差异不显著,教育末端中的两个群体的学业公平问题都值得关注;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弱化对学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抚养缺位增大儿童健康隐患从而影响学习力、家庭教育氛围效应的弱化使儿童感受不到应有的积极期待,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履职效果较差;个体特征上的分析发现两个群体本身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学习兴趣上和学习计划性与坚持性上弱于非留守儿童。通过比较分析,本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学业成就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综合作用导致的。第一,留守儿童在学业上不属于“问题儿童”,不应该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教育过程中需要积极培养该群体的学习兴趣,及时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第二,留守儿童学业的弱势首先表现出的是资源层级化结构分布的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应该重点从师资质量入手缩小区域间教育质量差距,同时注重农村文化重建以及学校社区力量联合的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第三,农村山区寄宿制的各项条件还不完善,对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缺失的补偿程度不高,需要在保障基本硬件配备的基础上多开展适合的文娱、辅导、德育等方面的日常课外活动。第四,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上的弱化是多方面的,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开展要从优化家庭功能着手,注意方法的针对性。第五,留守儿童教育补偿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政府、学校、家庭三个重要主体需要落实责任,从法律、制度、资源、文化多方面为留守儿童的学业提升构建系统的生态环境。
其他文献
针对激光对CCD及CMOS图像传感器的干扰损伤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实验测量出常压及真空条件下1064nm激光对CCD及CMOS图像传感器的干扰阈值、损伤阈值及完全损坏阈值.实验
期刊
当代女作家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在叙事方法上很独特,它突破了单一的叙事手法,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来结构全书。这种三人称转换的叙事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新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地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快水管单位改革,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方式弥补水利建设资金的不足。
在分析红外图像非均匀性噪声产生机理的基础上,介绍了红外成像系统非均匀性校正原理,从数字图像处理的角度阐述了校正方法,提出了因子加权校正结构,并给出了其硬件实现.利用该方法
叙述学界一般认为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一人称。实际上,第一人称并非一种自足的叙述形式,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叙述人称的两个变量是人物功能和叙述功能,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
<正> 与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事比较起来,第二人称叙事算得上是后起之秀,但它却不能后来居上。其原因在于第二人称叙事虽然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而运用范围却受到很大的限制,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把教育放在一个重要地位。
<正>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严重失衡,发展中国家遇到了巨大的经济困难,贫困问题依然是世界所面临着的重大挑战。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以“贫困”为标题,全面地阐述了
纪录片中的有声语言指人声,包括解说词和同期声。纪录片的叙事空间指叙事对象的生存背景和活动场所。纪录片的纪实性特征表现为用声音和影像“再现”客观空间。一般认为,画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