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汤(简称麻杏石甘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喘证。本方被广泛运用于平喘止咳,并有着较好的作用,在中医临床上常将方中各药材混合,加水共同煎煮得到传统汤剂,因各人对煎煮法掌握的程度不同,制得的汤剂质量差异较大,影响其临床疗效,阻碍了该方剂的发展。随着单味浓缩颗粒的出现及不断发展,将“汤剂”带着走的想法也变得更为现实,将批量的单味药材先制成单味中药精制颗粒,再按原处方量换算配伍,以沸水冲泡,制备成颗粒汤剂。比较复方汤剂与颗粒汤剂间几个主要指标成分含量的差异。若有差异,初步分析造成含量差异的原因。并比较两种汤剂的抑菌作用,为进一步的药效学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利用民间传统汤剂的煎煮方法制各传统复方汤剂,采用大工业生产单味浓缩颗粒的方法,制备颗粒汤剂;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种汤剂中麻黄碱、甘草酸、苦杏仁苷的含量;通过研究初步分析引起含量差异的原因。
结果:1.通过对汤剂煎煮的器具、粉碎度、煎煮时间、煎煮温度、加水量、浸泡时间等的资料收集整理及考察,总结出一套能代表民间汤剂常规煎煮的方法作为本课题中麻杏石甘汤传统复方汤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方法为:按处方量称取药材麻黄6g,苦杏仁9g,甘草6g,石膏24g,加10倍量水常温浸30min,煎煮保持微沸30min,趁热过滤,滤渣加7倍量水煎煮保持微沸20min,趁热滤过,合并两次滤液,药渣水洗三次,与滤液合并,减压浓缩,定容,即得。
2.处方中三个指标性成分麻黄碱、甘草酸、苦杏仁苷在传统汤剂与颗粒汤剂间的含量都有差异。结果显示:麻黄碱在传统汤剂中的含量为3.7852mg/g,在颗粒汤剂中含量为3.2883mg/g,传统汤剂麻黄碱含量>颗粒汤剂麻黄碱含量;甘草酸在传统汤剂中含量为9.5598mg/g,在颗粒汤剂中含量为7.2906mg/g,传统汤剂甘草酸含量>颗粒汤剂甘草酸含量;苦杏仁苷在传统汤剂中含量为17.74mg/g,在颗粒汤剂中含量为24.80mg/g,传统汤剂苦杏仁苷含量<颗粒汤剂苦杏仁苷含量。
3.采用混料均匀设计实验初步研究造成传统汤剂与颗粒汤剂间麻黄碱、甘草酸、苦杏仁苷含量差异的原因为:处方不同配伍以及煎煮时间造成的差异。
4.通过抑菌作用的实验考察,得出麻杏石甘汤的复方传统汤剂与颗粒汤剂抑菌作用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