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生研究(1880-1940)——以工部局宰牲场(1933老场坊)的再生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ong6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从此,由外商创设的近代工业开始进入上海。 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期,上海近代工业在企业数量、技术装备、工 厂管理等方面都在全国确立了优势地位,近代上海成为中国工业的重要基地, 大量的混凝土工业建筑被建造。建国后,上海经历了数次产业结构调整,大量 的工业用地和混凝土工业建筑被废弃和置换,更新的需求凸显。 混凝土工业建筑具有结构可塑性好,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改造维护简便 等优点,在上海的工业建筑改造与更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选取了工部局宰牲场(1933老场坊)的改造作为主要的研究样本,从 多角度观察了上海混凝土工业建筑的保护及再生策略,研究了混凝土工业建筑 改造更新的模式、设计、细部处理,探讨了可以应用的技术可能,并与相关的 案例做了对比分析,力图为当前和未来更多的混凝土工业建筑保护与更新项目 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保护 混凝土工业建筑 改造 更新 工部局宰牲场 1933老场坊
其他文献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批青年涌入城市,并逐渐发展为社会生活中的中坚力量,而与此同时,他们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急切。然而,在地产市场上却很难寻找到与青年群体真正相
在资源型区域,资源的输出与初加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资源的储量、品质和赋存条件决定着区域主导企业的效益与生命周期。曲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随着矿产资源的持续
永不焦虑的山水。 对高山流水的欣赏,畅游山水之间的舒怀,对我们来说,这些心理反应无需后天学习,它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早在我们还在虚无中等待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时,水就拥
徽州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远的建筑文化而被作为徽州的象征,在中国建筑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如今徽州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在发生着变化。徽州建筑文化需要适应新的环境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功能的转换,老城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更新已成为必然。城市老城区的道路交通系统的更新改造投入巨大,牵涉甚广,因此在城市老城区的道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不少城市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大量工厂停产或撤离市区,留下废弃的厂房和设备。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这些旧工业建筑场所的重塑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
我国的区域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低水平的均衡发展、以“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为核心的非均衡发展,现在已进入了由“科学发展观”引领的区域协调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绿色循环产业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的传统产业带来了诸多负面的环境影响,如全国范围内的城市雾霾
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面临问题的最有成效的区域规划的组织方式是城镇体系规划,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的资源,合理布置基础设施。济宁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具有强大竞争力,可是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