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现象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水旱灾害风险加剧。农业生产受极端天气影响大,如何在灾害风险加剧背景下保障区域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中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中国南方水田农业区受东南、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气候不稳定与地貌的双重作用,导致水旱灾害频发,同时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增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的恢复能力,发展避灾农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选择湖南常德(鼎城)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地理学、区域灾害系统学、地理信息与遥感科学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收集研究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地图与遥感影像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遥感解译、模型模拟等方法与技术,研究了农业水旱灾害生产系统恢复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典型区应用实施。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1.从地理学视角提出“灾情-响应”区位效应的灾害恢复性概念模型。灾害恢复性是灾害承灾体遭受致灾因子打击并出现损失(灾情)后,承灾体响应灾情的过程和结果,包括灾中应急抵抗和灾后适应恢复两部分,前者的目标是灾害损失最小化,后者的目标是恢复程度最大化。区位决定承灾体的空间位置、组织结构和自然/人文环境差异,影响灾情程度和承灾体响应水平,产生了灾害恢复性的空间差异。
2.构建农业水旱灾害生产系统恢复性评估的“空间-时间-风险水平”区域模式。农业水旱灾害的区域模式是以时空关系为主导,包括因果关系、协调关系、叠加关系和制约关系在内的农业水旱灾害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动态性的区域解释;农业生产恢复性评估可从“空间-时间-风险水平”维度入手,探寻评估指标差异和恢复性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地理学解释。案例研究表明:①空间维,省级(湖南)恢复性主要受气候、区域产业结构和对国家政策响应程度等因素影响;地级(常德)恢复性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组合规律和区域经济实力影响;而县级(鼎城)恢复性主要受农业生产的生境条件和区域经济水平影响:②时间维,农业生产恢复性主要受区域农业地位变化(湖南)、农业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常德/鼎城)影响;⑨风险水平维,致灾风险对灾中应急恢复产生显著影响,对灾后适应恢复影响较小;随风险水平提高,区域增强恢复能力的可选措施减少:不同风险水平下的恢复能力是农业生产系统对区域自然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3.建立基于水库功能变化的流域尺度农业水旱灾害生产恢复性评估方法。流域尺度农业水旱灾害生产系统灾中应急抵抗取决于流域当前水利设施的调蓄能力,而灾后适应恢复取决于流域水利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程度,水库/湖泊发挥蓄水、供水功能支持水旱灾害农业生产系统的恢复。案例研究表明:①降雨强度确定,随前期土壤湿度增大(AMCI→ AMCII→AMCIII),流域农业水灾灾中生产恢复性指数降低,而旱灾灾中生产恢复性指数增加;前期干旱对后期农业水灾生产恢复能力变化的影响最大,而前期湿润对后期农业旱灾生产恢复能力变化的影响不明显;②前期土壤湿度确定,随降雨强度增加,农业水灾灾中生产恢复性指数降低,旱灾灾中生产恢复性指数增加,且前期土壤湿度越干,指数变化幅度越大;③1994-2002年流域湖库面积增加、农业生产面积减少导致农业水旱灾害生产系统灾中恢复性指数大幅度提高;④灾后恢复性不受前期土壤湿度和降雨强度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增强灾后恢复能力贡献较小,土地利用结构和水利设施布局优化亟待加强。
4.基于决策树分析法评估农户尺度水旱灾害的生产恢复性。农户尺度水旱灾害生产恢复性,是特定区位上农户特征对水旱灾害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的响应过程和结果,包括灾中应急抵抗和灾后适应恢复,前者主要由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秉性决定,受灾害发生时农户家庭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和结构的合理性制约;后者主要由农户家庭对所在地灾害的认识决定,受家庭对成员从业结构、收入结构等的调整能力制约。案例研究表明:①时间维,随经济社会发展,农户灾中恢复能力提高,适应措施方面山地区农户最少也变化最小,岗地丘陵区变化最大,平原区措施最多;灾后恢复能力因家庭结构调整而降低,岗地丘陵区农户从业结构转向“非农生产”,而平原区农户从业结构、收入结构和用地结构均转向“非农生产”;②风险维,成灾程度越高,农户灾中、灾后恢复能力越低,这是高风险区农户为适应灾害环境,增加和稳定家庭收入,将家庭生产重心从“农业生产”转移到“非农生产”后的直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