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土家族土司地区的饮食文化变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阐述了土家族土司地区的饮食文化中的主食变迁过程;通过开展田野调查,展现了当前土家族地区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现状。文章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对土家族土司地区的人口、生态环境以及民族心理上所造成的影响。明清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土司地区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农业生产尚不能满足当地土家族的食物需求。在此阶段中,小米在土家族的饮食结构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与此同时,土家族的日常饮食对自然依赖很大。山间生长的葛、蕨等植物的果实根茎是土家族饮食结构中的重要补充。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在这一区域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以玉米为代表的美洲农作物大量涌入土家族地区。产量高、适宜山地耕种的玉米迅速在土家族地区传播开来,并取代了小米的主食地位,成为改土归流后直至近代该区域最主要的农作物。而玉米所表现出的社会作用不仅仅限于为土家族提供了果腹的食物,更为大量人口进入土家族地区创造了可能,而这也利于缓和清中叶传统农业地区出现的激烈的人地矛盾。从小米到玉米,这就是土家族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古代变迁。大米在土家族地区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大米真正在数量上取得主导地位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而在此之前大米在土家族饮食文化中的所享有的高地位更多地是一种心理地位。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央王朝将饮食作为民族边界,不断对大米进行夸耀,以此夸大自身与土家族之间的差异。土家族对大米的喜爱,一方面是受到物以稀为贵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在中央王朝的影响下,积极吸收他族优秀文化。土家族从喜爱大米到将大米作为主食,经历了模仿、吸收、融合三个阶段。而这一过程实质上也是土家族社会不断开放,不断吸收他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大米成为土家族的主食,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而这一过程中土家族也逐渐成为中华多元一体组成部分。现代的土家族地区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程度不断加强,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产生出了激烈的碰撞。现代土家族地区,一部分民族传统食物、食俗逐渐消失。而随着旅游业的进入,一些传统食物又成为一种用以表现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展演、商品。而土家族也通过这些展演不断加强自身的民族认同。饮食文化的变迁对土家族地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人口、生态以及民族心理三个方面。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既是食物种类的变迁,也是数量上的变迁。饮食种类的多元化,以及数量上的保障使得土家族地区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而增长的人口又为土家族地区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劳动力,又进一步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饮食文化的变迁,尤其是外来农作物的进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必然会产生影响。而大量的移民涌入,大规模的开荒更是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最后,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对土家族的民族意识、民族认知、民族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