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芳香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来源 :西安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cxy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芳香物质具有一定的药理医疗性能,还能使人心情愉悦,从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将芳香微胶囊技术运用到纺织品上,使纺织品的留香性能更持久。微胶囊的制备对所用的材料和制备方法提出严格的要求:优选生物基质,可自然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制备过程不使用有机溶剂,方法简便环保,无有害物质产生和残留等。因此,在本研究中选择β-环糊精为芳香微胶囊主体材料,并特别针对其不足,采取再包覆的方法用以改善释放过快的缺点。再包覆所用材料选择壳聚糖和聚多巴胺,所用方法分别为离子交联法和自聚交联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β-环糊精为基体材料制备芳香精油β-环糊精微胶囊,利用多巴胺的自聚合作用和壳聚糖与聚磷酸钠之间的离子交联反应,对β-环糊精微胶囊进行再包覆,制备聚多巴胺复合芳香微胶囊和壳聚糖复合芳香微胶囊。两种复合芳香微胶囊与β-环糊精微胶囊的外观形态大致相同,且聚多巴胺复合微胶囊粒径大多都小于5μm,分散性良好。壳聚糖复合微胶囊较容易团聚,粒径较大,粒径分布差异较大。以微胶囊的包埋率作为评价标准时,最佳制备条件是芯壁比为薄荷油与β-环糊精为1:3的比例,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包埋率由大到小依次:壳聚糖复合微胶囊、聚多巴胺复合微胶囊、β-环糊精微胶囊。(2)在室温和50℃条件下,聚多巴胺复合微胶囊的缓释性能最好,其次为壳聚糖复合微胶囊和β-环糊精微胶囊。这是因为再包覆形成的包覆层有效的起到了缓释的作用,其中聚多巴胺的包覆更均匀、紧密和牢固,壳聚糖经过离子交联后虽然包覆在β-环糊精微胶囊表面,但其包覆性能不如聚多巴胺。复合微胶囊整理的芳香织物在自然释放和水洗后的留香效果优于β-环糊精微胶囊,说明有了聚多巴胺和壳聚糖的再包覆作用,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得到显著提升。综上所述,本论文提供了一种复合型芳香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以β-环糊精为基体材料制备的聚多巴胺复合芳香微胶囊和壳聚糖复合芳香微胶囊可以有效改善单独β-环糊精微胶囊释放过快的缺点,将其应用在织物的芳香后整理可以达到长时留香和缓慢释放的效果。此外,壳聚糖和聚多巴胺还具有天然的抗菌性能和良好的亲水性,为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图25幅,表16个,参考文献88篇。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学生对单片机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熟悉工业顺序控制的方法,基于Dais-52PH+单片机实验系统,改进了原有的工业顺序控制实验,以8032单片机为核心硬件设计了工业顺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经含不同浓度马氏蝎蝎毒的培养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株,观察蝎毒对人食管癌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SVC可使Eca-19细胞DNA指数下降,引起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的积聚和S期细胞
因重楼野生资源日益枯竭,重楼栽培技术成为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热门技术,是降低重楼种植成本,提高重楼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法之一。重楼栽培在选种、育种、栽培、田间管理
快速阅读是指读者带有某种目的、采用某种方式、用高于一般的速度而进行的阅读.近年来,阅读速度问题在我国已引起有关专家、外语教师的普遍重视.据悉,美国大学生平均阅读速度
期刊
基于实验箱的通信原理实验受硬件固定的限制,无法自由构建通信系统和无法进行频谱分析,利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建立了虚实结合的通信原理综合实验室。通过2FSK调制解调系统虚拟
自发性气胸(以下简称气胸),近年有增多趋势[1]。气胸的治疗原则主要是积极排气,使肺复张,恢复肺功能。治疗方法有多种[2]。作者1994~1998年元月,采用套管针肋间插入橡胶导尿管治疗25例气胸,疗效满意,介
应用通脉增智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64例,同时用脑复康治疗VD患者32例,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长谷川痴呆量表得分也明显高于治疗和对照组;治疗
硫化氢(H_2S)已被证明在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中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结肠癌的增殖、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结肠癌中选择性地上调产生H_2S的酶胱硫醚-β-合酶(CBS),导致其H_2S的浓度比其它组织高得多。相比近些年来已开发的近红外光热试剂,利用特殊的肿瘤微环境作为触发因子实现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能够降低信号的干扰以及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因此,本论文利用结肠癌中高表达的内源性H_2S作为触发因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融武术、气功为一体,以其独特的养生保健功效,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从现代的医学角度看,太极拳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
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42例食管鳞癌中CD44v4/5的表达,结果发现: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6.19%(16/21),而非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2.86,两组间差异显著。从I组鳞癌到Ⅲ级鳞癌,其阳性率依次为69.23%、64.71%和41.67%,彼此间差异无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