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掺杂石墨阴极的爆炸电子发射特性

来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z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功率微波(HPM)技术的发展,其在定向能武器、高灵敏远距离雷达、等离子体加热等领域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阴极是HPM源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最终HPM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阴极产生电子束的品质。石墨是目前HPM源用爆炸电子发射阴极的理想材料,石墨阴极虽然具有低出气率、重频运行稳定和长寿命(>106次)的优点,但其仍然存在电流密度较低、发射均匀性较差的缺点。根据场致爆炸发射理论和介质能级弯曲理论,阴极表面微观形貌及成分对其爆炸发射性能影响很大,因此,本文通过介质掺杂的途径来改善石墨阴极的爆炸电子发射性能。通过制备不同介质掺杂石墨阴极并对其基本性能进行测试,探索了介质掺杂对石墨材料微观形貌和成分组成的影响规律;通过测试不同介质掺杂石墨阴极在低电压下的电压-电流响应特性,探索了阴极表面介质属性和微观形貌对其电子发射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不同介质掺杂石墨阴极在高电压下的微波产生特性,初步探索了阴极表面电子发射过程对微波输出脉宽的影响。为了研究介质种类及介质形貌对阴极电子发射性能的影响,采用固态粉体直接混合的方法分别制备了SiC、TiC、BN和LaB6掺杂石墨阴极,以及碳纳米管、碳纤维和碳化硅晶须掺杂石墨阴极;以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制备了SiC掺杂石墨阴极。对掺杂石墨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200℃、1h的高温石墨化处理,Ti、Si与碳发生反应转化为相应的碳化物,掺杂介质颗粒在石墨基体中的分散变得更加均匀,且介质掺杂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石墨化度,从而有利于降低掺杂石墨材料的电阻率,提高其热导率和抗氧化性能。在电压160~190kV、脉宽约为20ns的脉冲测试平台下对掺杂阴极的电压、电流曲线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比分析阴极的电子发射延迟时间及二极管导流系数曲线,对不同掺杂阴极的表面介质属性和微观形貌对其电子发射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iC、LaB6和碳纳米管、碳化硅晶须掺杂石墨阴极在场发射阶段表现出了较好的电压响应特性,化学气相沉积得到的SiC掺杂石墨阴极和镀钛鳞片石墨粉得到的TiC掺杂石墨阴极在爆炸发射阶段表现出了较好的电流响应特性。对比发现,表面微观形貌对阴极电子发射性能的影响更大,阴极表面片状石墨晶粒形状因子增大以及纳米结构的存在,均有利于其场发射阈值的降低;阴极表面晶粒变小、以及纳米结构的存在,均有利于其发射微点数量的增加。在电压950~1000kV、脉宽约为40ns的高压强流脉冲加速器测试平台下,掺杂石墨阴极的电压-电流响应特性与低电压下有一定的对应性。SiC掺杂石墨阴极表现出了较好的微波特性,微波幅值均高于POCO-CZR纯石墨阴极,1600℃下CZR气相沉积SiC阴极的微波脉宽明显增大。万次发射后,碳化硅晶须和碳纤维掺杂石墨阴极的表面显微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微观均匀性有所提高,虽然其二极管电流幅值略有降低,但微波脉宽和幅值有所增大,表明其发射电子束的均匀性提高。
其他文献
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更加凸显了人们寻找新的清洁能源的努力。作为清洁能源的燃料电池备受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燃料电池技术日趋成熟,各主要公司都相继宣布推
本文以稀有鮈鲫为受试生物,通过几种典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稀有鮈鲫的暴露,筛选了几种分子信号通路的基因调控模式,建立了不同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方法,从细胞、组织和分子水平探
Al-Mg合金由于耐蚀性好、力学性能优良、成型加工性能良好等特点,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科技进步与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对Al-Mg合金的强度也提出了更
随着与世界金融市场接轨,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进程不断加快,这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也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中小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加大对金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日益剧增,随着教育制度的改进与发展,小学教育理念亦在不断改革,越来越贴近现实需求的教育理念使小学生个性化得到有效发展.生本理念在
在传统银行业务中,供应链金融问题、信用证问题、信用报告问题等是影响商业银行三大主要问题,由数据处理、人工操作、流程繁重等因素影响,制约了其发展和进步.在区块链技术的
城市垃圾焚烧产生大量的飞灰,上海每年的垃圾焚烧飞灰产生量已高达2.5吨/年,未来几年预期将达5-6万吨。垃圾焚烧飞灰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是国家标准(GB18485-2001)规定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也是一样.互联网浪潮的到来,为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结合模式,即互联网金融.互
期刊
畜禽废水是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处理的难点在于脱氮。传统生物脱氮法具有能耗高、需大量外加碳源等缺点,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