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藏族马蹄十四族源流初探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989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蹄十四族作为肃南县的三大藏族聚居群体之一,它的源流问题相对较为复杂,目前没有学者专门来理顺它的源流问题。本文主要从板达、琼氏、热氏和关外卫遗众四大部族构成来论述马蹄十四族的源流问题。唐代吐蕃河西戍边部落琼氏、热氏后裔,融合土著回鹘后裔板达部落,再到明中后期关外卫所残破之后罕东卫遗众的迁入,这四大部族共同构成了清代马蹄十四族的主体。加之清朝大力扶持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藏区兴盛,这四大部族隶属于马蹄南、北两寺,在共同的宗教信仰下,四大部族不断的融合,最终在清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蹄东南十四族藏族部族。佛教传入青藏高原后,印度佛教和原始苯教展开了几百年的斗争,最终在755年的喀顿大辩论和大比法术会上苯教失利,赤松德赞赞普颁布政策,规定继续坚持信仰苯教者流放戍边。此时正值吐蕃力攻河湟、陇右地区,大量苯教信仰氏族随军至此,而马蹄十四族的两大主要支系(热氏、琼氏)这时也迁入马蹄地区驻守扁都口关口,所以马蹄十四族即便在元代改信藏传佛教后,信仰中仍保留了大量的苯教残留,而苯教残余中最典型的就是山神崇拜。马蹄十四族供奉着最大的山神拉吾嘉日,以松木沟“拉吾嘉日”鄂博祭祀为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山神信仰体系和仪式。清代,马蹄十四族前身定居祁连南山后,在共同的马蹄寺僧纲体系下马蹄十四族形成。马蹄十四族形成之后处于多民族环境之中,和其他民族不断地交流、融合,其中裕固族婚嫁文化和服饰文化对其影响最大,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藏区的婚嫁仪式、婚嫁音乐和服饰文化。除了裕固族外,汉族为代表的周边农耕文化对马蹄十四族的冲击越来越大,处于农牧交接地带的板达部落在生产方式上率先从畜牧业转向农耕,人们称呼这种从事半农半牧的藏族为“家西番”。通过对马蹄藏族的研究,笔者认为“家西番”并不是青海湟源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是湟水流域--河西走廊—藏彝走廊这条民族走廊上汉藏、农牧交接地带普通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家西番”和“西番”最大的区别就是生产方式上从畜牧业转向半农半牧,“家西番”和嘉绒藏族的“家绒娃”只是称谓上的不同,属于同一种文化现象。
其他文献
关于虚拟资本理论的源起,学术界存在诸多看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谁"最早提出"虚拟资本"概念。一般认为,是马克思或威.里瑟姆最早提出了"虚拟资本"概念。通过文本考证,
英汉委婉语主要应用于宗教、人体与生理行为、死亡与疾病、社会地位与等级、年龄与体重等。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既包括英汉语言本身的差异,也包括文化价值上的差异。
<正>精品工程铸就品牌内核;诚信履约提升品牌价值;企业文化彰显品牌力量;媒体传播拓展品牌形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企业间的竞争正在由产品竞争逐步转变为品牌竞争,企业
生物造粒流化床是在造粒流化床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新技术,该工艺将造粒流化床高效固液分离技术与活性污泥法生物降解作用有机结合,实现在一个单元
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状况(林地,灌草地和农地)下优先路径分布特征、土壤特性、及根系状况,探讨根系和土壤特性对优先路径的影响。采用染色法分析了三种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6块样
<正> 用AgCl或AgCl-Ag2S作电化学活性物质制作固态氯离子敏感半导体传感器已有报导。仅管它性能好,但有光敏性,影响成品的稳定性。鉴于甘汞电极电极电位十分稳定,已有用它作
<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化,科学已成为带动经济前进的重要动力,因而带动科学进步的人才资源成为各地竞争的焦点。人民网曾指出,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
根据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需要,作者力图在一个更深的层面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展开研究。研究表明:文化价值取向的条件收敛性构成了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
汰头废水是丝绸厂副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氮高磷高浓度有机废水,目前有关汰头废水处理的研究仅限于COD的去除和丝胶产品的回收利用,缺乏对汰头废水氮磷去除的系统研究。论
目的观察邻牙邻面去釉对树脂充填重建Ⅱ类洞邻接关系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选取的274颗邻牙邻面形态异常的Ⅱ类洞树脂充填修复患牙中,充填前应用邻面去釉技术对邻牙形态异常的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