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考察中原官话两代间一级元音的变化情况。一种语言或方言的现状包含了历史演化的遗留和未来趋势的征兆。语音的共时年龄差异有可能提供历时演变的轨迹,而不同年龄说话人的表现则会提供具体的例证。由于大城市中由年龄造成的语言差异大于乡村,因此,本文采用的语料来源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PPLRC)调查所得的河南省七个地级市的两代录音。这七个地级市包括开封,商丘,许昌,漯河,周口,南阳及驻马店。本文根据“元音格局”理论对中原官话两代的五个一级(基本)元音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利用声学元音图和V值图确定两代一级元音的定位特征,利用主体分布图发现两代各元音之间差异的表现方式,最后利用偏分布图预测各元音将来的演化方向。结合七地两代各自的声学元音图和V值图,观察发现中原官话的一级元音在同一声学空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中原官话元音格局在高低和前后维度上均可分为三层。/i/,/u/,/a/分别占据元音空间三角构型的最高最前,最高最后及中间最低的位置。将七地两代一级元音的V值数据分别整合,得出七地的青老两代的元音主体分布图。声学的表现可以反映发音生理的特点。各元音标准差在高低和前后两维度的分散程度反映发音人舌位和开口度所受的限制。分散程度越大,所受限制越小。结合各元音标准差及两代的元音主体分布图,发现老年一代高元音/i/的数据在高低和前后维度上均较为集中,呈现[+高,+前]的特征;同样,/y/体现[+前,+圆]的特征;/u/展现[+后]的特征。同理发现青年一代的/i/表现[+高]的特征,而[+前]的特征不明显。同样,/y/显示[+高]的特征,而[+圆]的特征不如老代明显。然而,/u/在[+后]的基础上却增强了其[+高]的特征。另外,两代中元音/?/及低元音/a/的数据均在前后维度较为集中而在高低维度较为分散,说明两代发这两个元音时舌位在前后维度均受限较大,而在高低维度受限较小。为进一步探索两代间的差异,本文将两代的元音数据整合在一起,作出相对化的两代元音主体分布对比图。观察发现青年一代的一级元音整体位置高于老年一代,说明青代发/a/时开口度较小。由于青代中/y/的分布范围随/i/在前后维度范围上的向后扩大而做出同样变化,后高元音/u/被迫在前后维度上继续向后移动,以保持元音内部空间构型整体的相对平衡。此时,由于青代的/u/仅仅以[+后]的特征已不满足其区分特征,需要增强[+高]的特征使之与其他音位保持对立。究其产生的原因,应是最小力原则(经济原则)和区分原则的共同作用。人类行为均受最小力原则支配,因为人们总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青代一级元音的表现特征符合经济原则,即在保证可以区分音位的前提下减小发音器官的运动幅度以达到省力的目的。在共时层面上,处于变化中的语音变量往往呈现出非对称的分布特征,这反映了语音演变的趋势和方向。使用偏分布分析可以看到不同元音数据的偏离方向、偏离位置和偏离程度。本文将七地区青老两代所有数据整合在一起作出偏分布图,旨在预测中原官话一级元音的演变方向。偏分布图显示中原官话的主要元音均发生了偏离:前高元音/i/、/y/有向前的趋势,后高元音/u/有向高向前的趋势,央低元音/a/有向后向高的趋势,央元音/?/有央化的趋势。三个边缘元音/i/,/u/和/a/的趋势与历史上或共时的音变一致,同时也符合语言演变的一般通则。本文的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本文研究河南方言两代间的语音差异,丰富了河南方言的实验研究;另一方面,将中国语保的语料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也为语保语料的开发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