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论李金发的诗》和《沈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构建的贡献及局限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s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苏雪林颇为著名的两篇作家作品论(《论李金发的诗》、《沈从文论》)的分析和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构建的梳理,研究苏雪林这两篇批评文章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所产生的影响,勾勒苏雪林批评的经典化意义和不足。本文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论李金发的诗》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主要阐述苏雪林的《论李金发的诗》一文对李金发诗歌的分析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构建中的影响。本编分为三节,第一节阐述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对苏雪林《论李金发的诗》的借鉴及其影响,第二节阐述50—70年代王瑶本和唐弢本对《论李金发的诗》的借鉴,第三节阐述80年代以后对《论李金发的诗》的还原和借鉴,主要是论及“观念联络的奇特”和“省略法”这两个术语在现代文学是构建中的影响。下编《沈从文论》与现代文学史建构。第一节分析作为1950年代和197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构建标准的《沈从文论》,主要论证《沈从文论》在沈从文作品的分类和艺术特这两个方面对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和田仲济、孙中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影响。第二节论证80年代后文学史建构对《沈从文论》的选择性吸收。本节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分析80年代文学史建构中对《沈从文论》的接受和《沈从文论》的局限。
其他文献
29日晚坐D314从苏州到北京,经过一夜的旅途,9点,伴着初升的红日,列车缓缓地快进入北京了。这次来北京心情有些特别,没有往日的焦虑,也没有那种狂野的冲动和勃勃的野心,有的只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技传播总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而越来越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则被誉为近年来世界三大顶尖技术之一,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更新,如何凭借人工智能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传媒产业的进步,也使得社会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改进和完善,在全球化浪潮的大趋势下,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了信息网络新
领导干部生活作风是领导干部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行为态度、行为特征、行为风格等的总称。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生活正派、情趣健
由于感应淬火是局部加热,温度梯度大,工件中产生的应力比炉内加热时的复杂。同时,表面淬火有可能在工件中获得最佳的残余应力状态。感应淬火时的应力和畸变从最初即上世纪30年代
我们都知道随着新时代教学理念的优质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同时也是学生在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必要条件.笔者在本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网络社交平台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将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成为一种更具活力的沟通交流工具。这对高校学生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
6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60年中华巨变波澜壮阔,又是一个金色的十月,在这个收获的委节,我们迎来了伟大祖的60华诞.
期刊
随着全球信息量井喷式增长、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我们已经正式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大数据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
金秋十月,当你踏进衡东县委党校大门,一排排整洁的校舍,一阵阵伴着清风而来的朗朗读书声,一支意气风发、醉心教坛的教师队伍,会使你由衷的惊叹与迷惑,一个普通的县级党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