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可溶型不规则趋化因子与川崎病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ege123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发病机制,研究血浆可溶型不规则趋化因子(sFKN)与KD及其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根据川崎病的诊断标准,选取2014年3月至1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血管与风湿免疫科住院并确诊为KD的患儿共34例,每例均根据其病程分为急性期(发病11天内)和亚急性期(发病11天~21天)两组;每例患儿根据其急性期是否伴有冠状动脉损伤,分为有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组)两组;正常对照组20例,选自同期在山西省儿童医院门诊部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ABC-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sFKN浓度。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判断KD组患儿有无冠状动脉损伤,并以冠状动脉内径值(D)为标准。同时,记录相关的临床数据。结果:1.定量检测表明,KD组患儿血浆sFKN水平高于对照组(t=8.26,P<0.05);KD急性期组患儿血浆sFKN水平高于亚急性期组(t=2.51,P<0.05);CAL组患儿血浆sFKN水平高于NCAL组(t=12.59,P<0.05)。2.相关分析显示,KD患儿血浆sFKN水平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关系(r=0.63,P<0.05;r=0.74,P<0.05),与急性期患儿冠状动脉内径扩张值(D)呈正相关关系(r=0.66,P<0.05)。结论:KD患儿血浆中的sFKN有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并在促进冠状动脉损伤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其他文献
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1日刊登了新华社社长李从军的署名文章《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这是美国大报首次发表中国主要媒体负责人的文章,引起国际舆论广泛关注国内外不少专家学
发达国家的癌症患者长期生存率日益提高,然而生存期延长并不代表生存质量的提高。为此,研究者系统地探究及综合了来自随机对照研究的支持性干预措施的证据,这些干预措施旨在
现代生物医学的高速发展,对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在体、连续、实时快速测定提出了迫切要求,特别是对神经递质的快速测定越来越感兴趣.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新型组胺光纤微型传感
目的:   探讨利用MRI间接了解颅内压及CSF内容物含量的可能性。   方法:   应用磁共振相位对比法,观察行腰穿术后2天以内患者中脑导水管区脑脊液流速,并结合腰穿所
研制了一种用于环境中微量氯乙烯监测的化学发光氯乙烯传感器。其检测下限为1.0mg/m~3,线性范围为1.0~255mg/m~3,响应时间小于2s。本文阐述了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实验装置,测
本文提出一种训练标准BP网络的方法,该方法能以模糊判定规则的形成立即解释连接权值。该方法可以用来从一组例子中生成全新的分类规则,同样也能用来简化已有的规则库 In this pa
目的:致敏红细胞是指不完全抗体或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附着在红细胞膜上使其致敏,致敏红细胞对安全输血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了解受血者红细胞致敏情况,特别是头
目的:以不同浓度的银杏黄酮(GBE)干预顺铂(cisplatin,CDDP)所作用的卵巢颗粒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法( MTT)检测不同浓度的GBE对CDDP所作用的卵巢颗粒细胞的生长影响。化学发光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回眸2015,曾经一个人,孤寂地在新教育路上的磕绊摸索,慢慢地,我融进了一群人温暖的热潮中。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就此,刻在了我2015岁月的年轮上,成了我抹不去的生命印记!  一月又一月,脚步不息  一月,一边和三年级的种子们共同穿越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边梳理总结2014生命叙事《吟唱着雕刻诗意》。一万多字的生命叙事,不断叩问——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
目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主要影响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的婴幼儿全身性血管炎。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该病的发病机制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