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吸附脱盐性能研究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jacky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水污染现象的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海水淡化、工业含盐废水脱盐回用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电吸附脱盐技术因其能耗低、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成为一种重要的脱盐方法。影响电吸附脱盐效果的关键在于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因此,如何制备高比表面积和丰富孔隙结构的炭材料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花生壳生物质炭为先驱体,采用KOH活化法改性制备多孔炭。考察了KOH与生物质炭的浸渍质量比、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等操作条件对制得多孔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的影响,探讨了多孔炭吸附模型化合物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获得了吸附容量、动力学和热力学等基本参数。将制备的多孔炭材料做成吸附电极,深入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及脱盐率。在此基础上,将多孔炭材料进一步进行三聚氰胺掺杂改性,初步考察了其电化学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控制浸渍比为1.5:1、活化温度为800℃且活化时间为90min时,制备的多孔炭材料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具有最高的吸附容量。比表面积及孔径表征结果显示,最佳制备条件下制得的多孔炭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达到597.93m2·g-1,显著高于未活化的花生壳炭的比表面积(12.28m2·g-1)。亚甲基蓝吸附中,溶液pH、初始亚甲基蓝浓度、温度等对多孔炭吸附亚甲基蓝效果有明显影响。pH值为6时,多孔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最好;活化后的多孔炭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远强于未活化的花生壳炭,吸附容量144.55mg·g-1;当亚甲基蓝的初始浓度由100mg·L-1增加到400mg·L-1时,吸附平衡时间由100min增加到500min,而去除率则由99.25%降低到54.35%。(2)多孔炭吸附电极循环伏安测试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下制得的多孔炭材料电吸附脱盐效果最好;扫速越高,多孔炭电极的比电容越小,电极的离子吸附容量越低;盐浓度越高,多孔炭电极的比电容越大,电极的离子吸附容量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荷越大,电吸附性能越好。交流阻抗测试表明,活化多孔炭电极的内阻比未活化的花生壳炭电极的内阻小,具有更好的导电性能。恒流充放电测试发现,活化多孔炭电极亦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循环再生性,内压降小于未活化的花生壳炭。当NaCl溶液的浓度为20ppm时,未活化的花生壳炭电极的脱盐效率只达到25%左右,而经过KOH活化后的多孔炭电极脱盐效率可达到98%左右;随着NaCl溶液的浓度的增加,出水的电导率逐渐增大,脱盐效率逐渐降低。(3)以三聚氰胺为原料,制备氮掺杂的多孔炭电极。XPS表征看出,三聚氰胺掺杂改性后提高了材料中氮含量,且主要为质子化吡啶氮和吡啶氮氧化物;氮掺杂多孔炭电极的比电容为53.8F·G-1,高于改性前的比电容41.6F·g-1;脱盐测试发现,氮掺杂改性后电吸附脱盐性能亦有所改善。
其他文献
电解加工是特种加工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用于高强度、高硬度、高韧性等难加工材料以及复杂型腔、型面、型孔、薄壁零件的加工。本课题基于西门子802Dsl成功设计了DJK3163立
东南亚国家中产阶层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留学环境的日益优化,促使这一区域的来华留学人数不断增长。如何针对这一地区的留学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服务,将是中国高校在
本论文针对国内外使用普遍的PE保鲜膜结露和易被霉菌侵染的问题,开发研究了防霉防雾聚乙烯保鲜膜。在课题研究中,向PE树脂中添加防霉剂(OBPA,PPPB和CMIT)和防雾剂(PGFE、GMS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以党员保持党的纯洁性为议题推进党的建设,是健康党的肌体的需要。党员是党的活动的主体,以党员保持党的纯洁性为议题推进党的建设,是实现党员主体意识
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享有的在集体所有土地上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①这种依身份而享有的权利依法是不能单独流转的。但鉴于宅基地上房屋的私有
传统成长小说以男性主人公为主,描述他们战胜社会和道德上的重重阻碍,获得“英雄般”的成就,刻画了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的形成过程。而托尼·莫里森描写的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却
当今城市在紧缩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建筑密度最大化,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该文通过对典型城市现状的分析,借鉴荷兰设计事务所MVRDV的经验,提
模具是工业产品零件成型的“母机专用装备”,我们生活的改善、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都离不开用模具批量生产制造出来的产品。用于生产塑料制品的塑料模具占模具总量的
目前,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飞速发展,该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军民两方面的各个领域。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在该技术上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对我国在
研究了新产冰箱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表征及降低技术。探究了冰箱所用原材料、零部件、冰箱存放时间、除味剂含量、除味剂作用时间等对冰箱整机内V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