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与反思——九十年代都市小说书写的一个侧面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大规模都市化进程的出现,都市文学开始兴盛,并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叙事形态和审美范式,成为九十年代最为重要的文学景观之一。但因都市文学与都市的商业、消费性文化贴合较近,评论界对其整体评价不高,相关评论多囿于欲望化的主题、平面化的叙事等方面。本论文结合九十年代都市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特点,通过具体的文本细读、分析后认为:九十年代的都市小说并非一味迎合着欲望化的都市生活,而是贯注着作家对都市的深沉思考,暴露着都市发展中的潜在矛盾与弊端,流露着现代人对都市的深刻焦虑与反思,同时也包含着作家们寻求拯救与救赎的努力。 都市焦虑根源于都市发展中的现代性矛盾,并受制于作家的主体性因素。由于都市在前后期存在的矛盾不同和作家群体的代际差异,这一都市焦虑情绪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指向和表现形态也不相同。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从事都市文学创作的主要是张欣、池莉、王安忆等为代表的市民作家,构成都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都市市场化转型带来的人的感性欲望的膨胀与人的理性精神规范之间的冲突、对立,即“身与义”的现代性伦理困惑。因而,这一时期的焦虑主题主要表现为对人文精神失落、道德失范、价值失衡的焦虑与反思。而显出新变化的是王安忆和前期的徐坤等创作的反都市的寓言体小说,其本身具有着明显的过渡性。与之相对,市民作家们普遍将救赎的目光投向“离自身最近的”日常生活,期望以日常生活中“安稳性的一面”来对抗都市生活中的“飞扬性”一面。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都市小说的创作主力是“新生代”作家,他们面对的主要矛盾是日益理性化、物化的都市对人的主体性、感性生命的压制,即“心与物”的矛盾。因而他们的不安指向为“被异化”的焦虑,在部分女性作家中则主要表现为一种都市男权社会下的性别焦虑。为了摆脱焦虑,他们普遍进行了精神与理想的寻找与重建,在归于失败后,他们纷纷潜入自我的心灵,走向一种非理性的反抗。 九十年代都市小说创作中的焦虑与反思倾向,一定程度上与都市作为现代化的表征、人们追求现代化的核心想象的现实拉开了距离。表明了我们对都市的态度由盲目的情感认同进入到理性的反思层面。同时,这一对都市的焦虑与反思性书写也具有着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其他文献
在1990年代的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文学转型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残雪的小说也在进行着微妙的变化。那么残雪创作的转变有没有放弃一直坚守的“个人性”呢?有没有放弃
论文采用跨学科比较研究的方法,以比较新写实小说和新纪录影像(运动)为契机,探讨二者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第一章从新写实小说叙述话语所引起的情感效果起步,考察其叙述话语获
本文以北村的作品为例,主要探讨了当代中国基督教文学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意义。本论文以圣经神学为观察视角,从罪与苦难、信心与救赎、神的爱与公义、复活生命与神的国度等方面探
为提高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模型辨识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分同胚映射和扩张状态观测器的高压直流非线性控制器设计方法。首先利用微分同胚映射将高压直流输
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自从19世纪末登上历史舞台起,就以对传统艺术的反叛为艺术表现的原初起点,从创作观念到创作手法,都展现出愈加偏离传统范式的发展趋势。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
凌叔华(1900-1990)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女作家群体中的“新闺秀派”作家。她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其独特的文风备受世人关注,鲁迅、朱自清、朱光潜等对其作品均有评述。在近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只关注汪曾祺小说淡泊和谐的审美风貌与深厚蕴藉的传统文化沉淀,而忽视其悲剧意识,这种情况可能与他作品中悲剧表现形式的独特有关。那么生存的伤痛在他小说中
论文充分借鉴语言风格学的理论成果,罹清了表现风格的审美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语料的综合分析、对比,归纳了表现风格这一具有独特审美本质特点的话语手段在言语交际中
目的食品卫生标准体系是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内容,现行有效的食品卫生标准共455项,主要分为16大类。今后标准体系要加强“危险性评估”相关工作,提高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论述《古文观止》盛行的表现及原因.第一部分是从产生背景和版本考辨两个角度来阐述《古文观止》产生的契机以及流行的表现.第二部分是从选文角度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