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组合优选与组织模式研究

被引量 : 21次 | 上传用户:wucong52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程施工企业承建的工程项目正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以及跨地域化方向发展,而且项目具有高风险、长工期、参与单位众多、并行施工和资源消耗巨大的特点,项目之间存在着资源的共享和冲突。如何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选择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工程项目,是我国建筑业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在分析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组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组合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机制,提出了“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组合优选与组织模式研究”这一课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对多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的异同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项目组合管理的内涵,分析了项目组合管理理论在工程施工企业中的适用性,设计了工程项目组合管理的决策步骤,构建了基于多主体的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组合管理流程模型,详细描述了模型的决策步骤以及决策主体的功用,并对每个决策阶段的具体流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构建了工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有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评价步骤及其在项目评价中的应用,提出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精确值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兼顾了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并通过算例说明了模型在工程项目优先级评价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根据工程项目组合优选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假设条件,综合考虑多种约束条件和项目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构建了工程项目组合优选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基于合作协同进化的遗传算法(CCGA)对项目组合选择模型进行求解,通过CCGA中多种群间的协同合作,获得工程项目组合管理模型的最优解,并通过实例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第四,分析了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当前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从项目组合各组织间合作的角度,提出了基于战略Partnering模式的项目组合管理组织理念,建立了项目组合管理企业集团战略级、分子公司战术级以及单个工程项目级的三级组织形式,并对每一级的组织结构、职能定位、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构建了工程项目组合管理信息系统(EPPMIS)的体系结构,在分析EPPMIS设计原则以及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采用面向主体的软件工程方法,提出了基于多主体的EPPMIS的结构框架。设计了基于网格服务和多主体系统的EPPMIS信息集成平台,针对项目组合各参与方信息平台的异构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使用多主体系统解决了各参与方信息平台与网格环境集成的难题,并对基于网格和多主体的EPPMIS信息集成平台在工程项目组合管理中的优势进行了论述。
其他文献
在虚拟样机仿真分析软件ADAMS(Automatic 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s)建模中,若某一构件的约束条件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连续突变则难以建立与物理现象相符的系统模型
一个时期以来,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从中央到地方,GDP和财政收入都有持续大幅的增长;另一方面,劳动收入比重却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这种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依赖科技资源要素的配置情况。科技资源稀缺性的特性要求人们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其进行有效分配,从而发挥科技资源最大效益。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
叙事范式是西方修辞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先从叙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入手,然后从修辞学的新视角对叙事范式的丰富内涵进行了详细探讨,涉及叙事的普遍性、叙事的人性论、
自生黄铁矿普遍存在于海洋沉积物中,其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组成均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信息,也是当前地球科学和微生物学交叉研究的典型矿物之一。以之既可用来恢复沉积、成
<正>在庞大的上海小吃谱系中,生煎与小笼昂首挺立在第一方阵。有朋友问我:"你更爱生煎还是更爱小笼?"我回答:"更爱生煎多一点。"理由如下:清晨在一层薄雾中出锅,就是香喷喷的
期刊
近几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都着眼于发展自身主业,把原来隶属于自己的物流经营活动,委托给专业的物流服务企业来管理、运营。于是,提供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方程”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
<正>目前,中国社会进入了"微时代",微电影已经成为"微时代"重要标签之一,其以短、快、精、互动性强、平民视角的特点受到年轻观众的热捧,符合了当前大众的心理需求。微电影在
期刊
随着世界步入“信息化”时代,知识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源,新知识不仅成为企业争夺市场的制高点,也成为国家创新能力的代表。高等院校作为推动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