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中小学出现了布局分散、生源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同时,为了整合教育资源,追求规模效益,提升教育质量,撤点并校成为了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共同选择。为了解决撤点并校带来的农村学校离家远问题,寄宿制成为了当前我国农村学校管理的重要形式。同时,寄宿制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也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根据已有研究文献,关于寄宿制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价值判定尚存在诸多争议。并且普遍存在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法较单一、外部效度有限等不足,亟需更加深入规范的研究。本研究以寄宿制对农村初中学生发展的影响为出发点,依托斯坦福大学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和河南大学教育行动国际研究中心(ICARE)合作开展的“河南农村初中教学与学习状况调研项目”的数据库,采用了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在内的数据采集方法和包括准实验法、固定效应法、调节效应法、中介效应法在内的数据分析方法。围绕“寄宿制对农村初中学生发展的具体影响”、“寄宿制对不同群体学生发展的影响差异”及“寄宿制影响学生发展的作用通道”三方面,本研究进行了大样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寄宿制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有显著积极影响,对农村初中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发展没有显著影响;(2)寄宿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对不同性别、不同留守情况、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有显著差异,即对男生、留守学生和家庭经济资本较多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更大的正向影响;(3)同伴交流在寄宿和学生发展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但师生交流未能在寄宿和学生发展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加强家校合作,关注寄宿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倡导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寄宿管理;重视师生交流,给予寄宿生有效的教育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