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劭的《人物志》是曹魏时期一部关于品评人物的重要著作,该书的基本理论成为当时统治者选拔人才重要的依据。魏晋时期绝大部分的人才学思想呈现出零散、细碎和不成体系的特点,而刘劭在《人物志》中表达出来的一套较为系统化的人才学思想成为众多人才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其中包含有刘劭以何种理论为依据去建构他的人才学思想,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来构建他的人才理论体系等等内容。除了人才学思想,刘劭在《人物志》中所运用的治学方法,以及关于性情和才性等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对魏晋玄学思想与方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成为魏晋玄学的先导。刘劭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是通过他对人才的理论总结而表现出来,从表面上看,他对玄学高度抽象的概念和精深的哲学理论没有明显影响,但从本质上看,刘劭的思想的确为魏晋玄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理依据。刘劭在识鉴人才时运用了“综核名实”和“辨名析理”这两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探讨名与实是否相符的问题。刘劭把“综核名实”的方法具体应用在了《人物志》中,并总结出了“八观”、“七缪”、“七似”等识人方法。综核名实和七似等方法,为以后玄学思想所使用的方法论也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刘劭的思想内容包括人的性情、才性、用人理论以及有与无、一与多等问题。性情问题是刘劭人才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刘劭通过对“元一”、“阴阳”、“五行”这三种概念的论述,进一步体现出情性的含义。从“情性”的概念进一步引出了“才性”这一人才划分标准。“才性”问题是划分各种人才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的才性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人才。不同的人才包括君主与大臣,而大臣依据不同的情性可以胜任不同的职位,《人物志》中的人才分类思想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评判人才的标准。刘劭的人才理论可以进一步抽象为一与多、有与无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物志》中所涉及的主德之材与偏至之材,以及圣人无名和臣道有为的思想为以后一与多,有与无的抽象概念与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对《人物志》的思想及其价值进行研究是有很大意义的,《人物志》在当时的社会以及对后来玄学的发展是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