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拟从类型学和认知两个角度对同一、差异和相似三个范畴的话语结构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首先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现代汉语、现代越南语、现代英语和现代法语四种语言中表达同一关系、差异关系和相似关系的话语结构。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别体现为以下三点:1.同一、差异和相似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三大关系范畴。每一范畴内部都有三个基本类型,即实体性、类属性与个别性三个次范畴;然而,不同语言表达同一种关系的话语结构在结构类型上则有一定的差异。2.在所考察的语言中都存在表达同一种关系的两种话语结构:描述性话语和比喻性话语。有的语言(如法语、越南语)在描述性话语结构与比喻结构之间作出一定的形式区分,而在汉语和英语中这两种话语结构是相同的。3.各语言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用来表达同一性、差异性和相似性的那些语法手段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鉴于此,我们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原型理论为指导建立同一、差异和相似三个语义范畴,运用功能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考察这三个范畴在不同语言中的话语结构的类型和功能,在类型学的背景下对现代汉语同一范畴、差异范畴和相似范畴的话语结构进行进一步研究。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假设,比较和类推是人类普遍的基本认知能力。我们从比较入手论证比较是个逻辑过程,其结果是发现对象之间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一致性指的是对象之间在某一或某些特征上的完全共享,亦即共享特征在性质和程度上相同;不一致性体现为对象之间共享特征的多少或共享特征的程度不同。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分别是同一关系和差异关系赖以形成的逻辑基础。同一性和差异性相整合就形成了相似关系,换言之,相似就是部分同一。同一关系在语言系统中表现为三种语义关系:实体性同一——对应于同一实体的不同对象之间的一致性、类属性同一——不同对象之间在某一范畴的类属特征上的一致性及个别性同一(相等性)——不同对象之间在某一个别特征上的一致性。这些关系就构成了同一范畴。范畴内部的同一程度有强有弱,形成了同一性梯度。差异关系在语言系统中也表现为三种语义关系:实体性差异——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同一对象在某一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不一致性、类属性差异——不同对象在某一范畴的类属特征上的不一致性及个别性差异——不同对象在某一个别特征上的不一致性。这就构成了差异范畴。范畴内部的差异程度有强弱之分,形成了差异性梯度。相似关系在语言系统中也表现为三种语义关系:实体性相似——处于不同时空中的同一对象在某一特征上表现出来的部分同一、类属性相似——两个对象共享了某一范畴的类属特征,但共享特征在性质上或程度上有差异、个别性相似——两个对象共享了某一个别特征但共享特征在性质或程度上有差异。相似范畴内部也形成一个相似性梯度。不同语言的使用者都存在客观表达和主观表达两种基本动因。所谓客观表达指的是说话者力图使话语的语义内容与他所认识到的外部现实保持一致,在这种动因下所形成的是描述性话语。主观表达是指说话者试图利用客观表达的内容来实现某种特定的交际意图,在这种动因下所形成的是比喻性话语。比喻性话语要实现两种交际意图:一是传递信息的意图——说话者利用受话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用已知信息说明未知信息以帮助他加深对认知对象的理解;一是认知意图——说话者利用受话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引导他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认知对象。比喻性话语被语言共同体长期使用就会凝聚下来,形成稳定的格式,这种格式就是比喻辞格。由于主观表达动因的差异,各种语言中的比喻都会形成等喻、差喻与似喻三种基本类型。等喻就是说话者试图利用对同一性的客观表达内容来实现传递信息的的交际意图。等喻只有一方面的主观动因,因而不是充分的主观表达。差喻是说话者利用对差异性的客观表达内容来实现主观表达的意图。有的差喻只有信息传递上的动因,有的则有两方面的动因。似喻是说话者利用对相似性和同一性的客观表达内容来实现主观表达的两方面意图。似喻有两方面的主观动因,因而是完全的主观表达。我们根据似喻的结构把它分为明喻、暗喻、比拟和借喻四种基本类型。我们大胆尝试从类型学的角度对四种语言中同一范畴、差异范畴和相似范畴的话语结构进行考察,并运用像似理论和信息理论来解释各语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别。这些共性与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表达视角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特征上的联系,语言要使用一些联系的手段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联系手段就是关系词。在话语结构上有的语言(如汉语)倾向于从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本身去表达这一关系是在哪一特征上发生的,而有的语言(如越南语、法语、英语)则更倾向于从一个对象出发去表达这一对象是在哪一特征上与哪个对象发生的关系。2.结构类型不同语言无论在进行客观表达还是主观表达时,由于语言使用者强化或淡化某一认知因素的需求等因素的不同,导致表达这三种关系的话语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法语使用“autant…que”构建话语突出表示对象之间的量多相等性,越南语使用“b(?)ng”(平)构建话语突出表示对象之间在可度量的特征上的绝对相等性。3.表达手段各语言之间在某些话语结构的表达手段上存在很大的共性,如都用表示类属性同一的关系词(汉语的“是”、英语的“be”等)来表示类属性相似(暗喻),用等喻的表达手段(汉语的“…跟…一样”、越南语的“nhu”、“b(?)ng”)来构成明喻。这说明人类的认知机制的一致性:将相似处理为同一加以表达。我们在类型学的背景下对现代汉语同一范畴、差异范畴与相似范畴进行进一步研究,从类型和功能上对描述性话语结构和比喻性话语结构进行较为充分的形式描写和认知解释。本论文将同一、差异与相似三个语义关系范畴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类型学的考察和认知性的解释,在方法上把类型学的研究范式朝前推一步——类型学视野下的话语结构,对类型学和修辞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翻译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我们从认知、修辞和类型学等不同角度对三个范畴进行重新审视,认为比较是三个范畴形成的认知基础,每一种认知关系在客观表达和主观表达两种表达意图的驱动下而获得语言的意义和形式,从而在语言层面上形成了描述性话语和比喻性话语。我们建立了等喻、差喻和似喻三个概念来分别指称表达同一性、差异性和相似性的比喻性话语结构。我们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这两种话语结构在不同语言中的类型与功能。这对汉语修辞学、类型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第二语言教学和机器翻译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