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探测轮虫对两种微藻的摄食情况,研究轮虫对微藻的摄食量,确定轮虫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每天摄食单细胞藻的量,并比较了两种细胞大小相差悬殊的微藻对轮虫的投喂效果。设置不同培养条件(自然、黑暗),利用不同的微藻(小球藻、转金属硫蛋白基因聚球藻)作壶状臂尾轮虫的饵料,每24h计数轮虫密度,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微藻的OD值。结果表明轮虫自然条件下每天摄食小球藻和聚球藻的细胞数分别为3.4-6.3万、4.7-6.9万,黑暗条件下则分别为9.2-14万、11.7-12.8万。研究不同浓度的小球藻对轮虫的摄食量的影响,发现摄食量与饵料的密度密切相关,密度不同,摄食量不同;壶状臂尾轮虫对不同微藻饵料的摄食速率不同。小球藻的饵料效果优于转金属硫蛋白基因聚球藻。
本研究探讨了轮虫对不同微藻的摄食情况,并比较不同形态的微藻对轮虫的投喂效果,为混合饵料的开发提供依据。设置不同培养条件(自然光照、黑暗),采用各种微藻(小球藻、转金属硫蛋白基因聚球藻、衣藻、水华鱼腥藻)作壶状臂尾轮虫的饵料,每天在解剖镜下计数轮虫密度,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微藻的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干重。实验表明,轮虫摄食聚球藻的量最大,摄食小球藻的量最少。而且微藻的浓度不同,轮虫所摄食的量也不同。不同种类的饵料,浓度越大,轮虫的摄食量越大。小球藻的饵料效果优于其它三种微藻,对轮虫种群密度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发现黑暗条件下,投喂衣藻的轮虫增殖效果最好。
本文研究了温度、pH值及接种时的携卵率对轮虫高效培养的影响,探究壶状臂尾轮虫的适宜培养条件。结果表明,28~29℃为轮虫生长的最适温度;轮虫生长的最适pH为7.5,对pH的耐受范围是4.5-11.5;接种携卵率高的轮虫其增殖倍率也相对较高。将鱼腥藻,衣藻,聚球藻按不同比例混合后投喂轮虫,比较轮虫的种群密度增殖情况。混合饵料的投喂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饵料,采用混合饵料投喂的轮虫的密度增殖最快,缩短了达到最大密度的时间,增加了轮虫的繁殖速率。其中鱼腥藻:衣藻:聚球藻为5:1:1投喂效果最佳,接种密度为25ind/mL,4d后,轮虫最大密度可以达到940ind/mL。并且投喂的混合饵料中,鱼腥藻的比例越大,轮虫体内蛋白含量越高,最高含量达65.38%。对(组8,组1,组6)进行气相色谱分析,EPA在组8(鱼腥藻:衣藻:聚球藻5:1:1)中的含量最高,其它依次是组6(鱼腥藻:衣藻:聚球藻1:3:1)、组1(鱼腥藻:衣藻:聚球藻1:1:)。而DHA的含量在组1中远高于其他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