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更为主要地是从宏观尺度,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理,以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生念效应、环境效应等问题。而本文着重从微观尺度(农户层次)揭示土地市场运行对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论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区域农地流转的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主要研究方法,并从理论上揭示了区域农地流转的土地利用响应变化机理,并基于农地流转前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区分了不同类型农地流转导致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农用地用途不变流转和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流转两大类。根据驱动力和土地利用变化结果的不同,在两大类基础上又可以细分为:规模化经营引致细碎化农地集中导向型;食品需求结构引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向型;外源性污染引致土壤质量条件改变导向型;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价格变化导向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征用引致地形改变导向型;工业化、城市化土地征用导向型;农村集体农用地非农建设导向型;农户承包农用地非法非农化导向型的土地流转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本研究选择了长江三角洲典型区域上海奉贤区、南京溧水县、栖霞区、泰州兴化市、扬州宝应县、苏州常熟进行实地调研,以对9镇16个村的984户农户进行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农户的土地利用变化行为的响应机理,建立了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概念模型(PSR)指标体系,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多种综合因素对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通过构建基于农地流转意愿基础上的土地利用变化(二阶段 Logistic)概念模型,分析了农户是否愿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愿意进行的土地利用变化的规模;并构建了基于农地流转空间特征分析的概念模型,分析了调查区域农地流转的空间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特点。还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分析农地流转政策实施的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基于农户层次上的土地利用变化表征指标,提出对农地利用变化率的计算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数据,选取了12项影响因子建立农地流转驱动力的数量经济模型。通过对农地流转率和农地利用变化率进行曲线估计,发现随着农地流转率的增加,农地发生流转的面积变化趋势与农地利用发生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只是变化的速率有所不同,相对于农地流转比率,农地利用变化比率要小,变化比率更加和缓,而且农地流转率与土地利用变化率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由于农地流转对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结果有一定影响,而农村土地流转又受到诸多的农户行为因素直接驱动。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刺激农地流转的因子角度寻找突破口,有针对性的刺激影响力较大的因子,为最终实现有效因子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的改变提供依据和借鉴。其中最为显著的影响表现在:一是随着土地流转率的提高,土地利用变化率也在提高,一部分耕地资源转化为非耕地资源,还有一部分耕地资源由大田粮食作物转化为种植经济作物或水产养殖等。二是受教育水平越高,土地种植规模和种植结构发生改变比例越大。三是政府行为对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中非农用地面积比例的影响非常大。农户作为农地经营的主体,其意愿与行为对于农地使用权的流转规模以及机制和模式的选择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农地市场的发育。根据调查,农户土地流转后,流转土地用于种植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作物的农户比例下降了27.9%,而用于种植收益水平相对较高的蔬菜、特种经济作物等的农户比例分别上升了2%和15%;流转土地作为非种植业农用地的农户比例增加6.9%。由此可见,农户参与农地流转以后,出于对农业收益的追求,会极大的刺激他们进行种植结构的改变。反过来说,也正是由于农户对于农产品比较收益的认识,使得农户有进行种植结构改变的意愿,从而引致产生进行土地流转的意愿。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率、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家庭与等级公路的距离、家庭恩格尔系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户口所在地等因子对农户流转参与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上海、南京、泰州、扬州,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子的排序有所不同。基于各地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决定因子的差异,针对各自影响力最大的因子,采取措施,可以激发农户农地流转的愿望,从而产生流转的行为,也就可以使得农户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可能得以实现,在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过程中,得到农产品比较收益。
随着农地市场化配置程度的不断提高,农地流转规模逐渐扩大,苏南地区2003年粮经比例由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8:2转变为4.5:5.5;种养比例由7:3转变为4:6。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在经济上越来越趋于合理。而随着苏中、苏北地区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土地流转在这些地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种养结构也都在得到不断改善。文章通过构建农地流转空间分异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农地流转的分异指数是一个描述影响农地流转的因子之间协调程度的指标,研究区域农地流转的分异指数,可以了解区域农地流转影响因子协调程度的空间差异性。根据农地流转空间分异指数特点划分了农地流转空间分异四个级别,提出了强趋同型、趋同型和弱趋同型三种土地流转空间分异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从农户整体看,大部分的农户属于中间级别,说明土地市场地区发育比较均衡。土地资源禀赋、农地收益差异以及土地区位是产生农户间土地流转空间分异的重要因子。针对各因子对农地流转空间分异影响程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提高地区农地流转空间的市场化分异级别,从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强趋同型、趋同型和弱趋同型区域土地流转空间分异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这种空间分异特征引致下也产生了积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