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一次区域性强降雪过程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lack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和高大的地形,是强降雪的频发地,降雪为冰川发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冰雪融水则是维持青藏高原“亚洲水塔”的重要保障。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雪对气候变化起重要的反馈作用,通过雪-反照率辐射效应和雪-水文效应,影响了地表能量收支和水循环过程,进而引起大气环流性质发生变化,影响亚洲夏季风及降水强度,甚至影响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此外,青藏高原春季降雪最为频繁,给牧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威胁,当前对青藏高原强降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地降雪过程的诊断分析,而对区域性强降雪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以及陆面过程在降雪天气中的作用认识尚不完善。本论文利用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对青藏高原一次区域性强降雪过程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物理量诊断分析,同时评估了陆面过程对降雪模拟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概括如下:
  (1)揭示了本次强降雪天气是在北涡南槽型天气尺度影响系统和强水汽辐合条件下发生、发展的。利用气象站降雪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方法,对2017年3月10-12日青藏高原出现的一次大尺度强降雪过程的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和热动力条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强降雪过程属于北涡南槽型,是在有利的高低空急流配置下发生发展的,巴尔喀什湖冷涡、南支槽和高原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雪带上500hPa水汽通量值高达10g s-1hPa-1cm-1,水汽通量辐合强度高达83×10-8g s-1hPa-1cm-2,整层水汽通量辐合强度达45×10-5g s-1cm-2,大尺度强降雪出现在强整层水汽通量辐合带附近。
  (2)揭示了高低空涡度和散度的配置以及强垂直上升运动是强降雪天气维持的动力因子。雪带上相间出现低层辐合(最强辐合达31×10-5s-1)、高层辐散(最强辐散达32×10-5s-1)以及“上负下正”涡度对(最大正涡度值达48×10-5s-1),且2/3雪带落区被强上升运动控制(最大上升速度为4Pa s-1),为青藏高原南部和东部的暴雪甚至特大暴雪天气的发展与维持提供了强有利的动力条件。然而,强降雪期间,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大,同时温度平流表现为“上暖下冷”,加剧了大气层结的对流稳定性,这一热力条件并非强降雪爆发的有利因子,但在充沛的水汽供应和强有利的动力强迫下,也可以产生区域性强降雪过程。
  (3)发现了ERA-Interim为WRF耦合CLM或Noah-MP提供初边值条件,是模拟本次强降雪过程较好的模式配置。基于WRF开展了陆面过程方案和初边值条件对降雪模拟的敏感性试验研究,陆面过程方案选择CLM、Noah和Noah-MP,NCEP-FNL和ERA-Interim为模式提供初边值条件,结果表明,WRF耦合CLM对降雪过程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模拟的近地层气温RMSE为8.4℃,平均绝对偏差为7.3℃,相关系数为0.75,空间相关系数约为0.5,CLM中先进的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是潜在影响因子。由于Noah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考虑的影响因子较少,导致WRF耦合Noah模拟青藏高原降雪过程的效果最差。所有试验模拟的近地层气温偏差较大,与试验采用粗分辨率设置有很大关系。WRF成功模拟了雪深和雪水当量(SWE)的空间型,尽管高估了降雪强度和强降雪范围。
  (4)解释了改进的Noah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可以提高WRF模拟强降雪过程的能力。Noah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考虑了积雪和雪龄,在地表反照率、近地层气温和降雪量模拟中存在较大误差。基于此,利用雪深、雪龄以及遥感反照率产品,改进Noah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研究发现,WRF耦合Noah采用改进的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减小了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表反照率的高估,模拟的近地层气温RMSE比采用默认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低0.7℃,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模拟的冷偏差。模式采用改进的地表反照率方案模拟的地表反照率与卫星反演的地表反照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有助于成功模拟青藏高原地区SWE的空间型、大雪雪带(SWE大于6mm)和青藏高原东部最大SWE。WRF耦合CLM显著低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表反照率,导致低估了区域最大SWE,且无法准确模拟大雪雪带。此外,近实时更新模式的地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有助于降低地表反照率的RMSE1%-4%,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WRF模拟本次强降雪的能力,然而,最优植被覆盖度算法仍然存在争议。
其他文献
作为地球气候系统陆-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物理量,土壤湿度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对陆地水循环、能量分配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土壤湿度的异常对季节降水也具有重要的指示和预报作用。但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环境恶劣、土壤湿度站点资料分布不均,对研究高原地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陆-气相互作用造成了一定困难。本文首先基于多套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短期(2002-2011年)和长期(198
学位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0℃之内,并为把温升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各方将以“自主贡献”(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INDC)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未来几十年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决定因素,
学位
祁连山地处欧亚大陆的内部,属于干旱半干旱的过渡区,该地区对气候变化敏感,干湿变化特征明显,该地区也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长时间尺度背景下的干湿变化特征备受关注。调查该地区过去近2000年的干湿变化,分析其规律和特征,对于了解该地区过去气候变化以及预测未来干湿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工作在祁连山中部采集祁连圆柏树轮样本,建立了该地区过去近2000年的树轮宽度年表,分析树轮宽度指数与气
学位
学位
学位
过去十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前进,向大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持续增加,超过了大气承载力,中国国内的大气污染状况日益恶化,发生雾霾天气的时间也逐年增加。而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环境监测中心在国内先后部署了1436个污染观测站点,利用这些污染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模拟得到的资料进行后续研究被提上日程。本文采用的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唐晓、孔磊、吴煌坚等建立的中国空气质量再
土壤湿度在陆-气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天气与气候有重要影响。准确的土壤湿度估计,对于改进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水文预报、农业和干旱监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针对巴基斯坦区域构建基于陆面过程模式CLM4.5与集合四维变分同化方法PODEn4DVar的土壤湿度数据同化系统,改进土壤湿度估计,并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土壤湿度同化数据集。围绕上述研究目标,本论文在土壤湿度数据同化
学位
格点化降水产品的可信度在环境和水文科学应用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缺少观测的山区。本研究系统性评估了主流再分析资料,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拟资料和卫星遥感降水数据产品在尼泊尔地区(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时空变化特征。再分析数据包括ERA-Interim,不经校正的MERRA-2产品(MERRA-NC)和经雨量筒校正的MERRA-2产品(MERRA-C),ERA5。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拟资料为HAR。卫星产品包括
学位
青藏高原是亚洲数条大河的发源地,该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环境恶劣,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怒江是发源于该地区的一条重要国际河流,气候变化对该流域径流有明显影响。但由于流域范围内气象站、雨量桶等气象驱动要素的观测站点稀少;常用降水产品在青藏高原区域存在明显系统性误差。在此基础上研究流域径流过程会造成不可忽略的误差。所以对怒江流域降水产品评估及研究怒江流域径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对于青藏高原河流的研究具有重
学位
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孕育了亚洲众多的大江大河,为沿途及下游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源;青藏高原又素有“第三极”之称,拥有面积广阔的冰冻圈。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有明显的增温趋势,冰冻圈活动加剧,冰冻圈的变化对区域和全球的水热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也深刻影响着高原流域水文过程。长江源区是中国第一大河的源头区域,为中、下游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近几十年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剧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