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角朊细胞作靶细胞进行基因转染、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因治疗研究已成为近十年来医学生物学界的一项热点研究课题。虽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中靶细胞的选择便是影响基因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之一。 随着对皮肤角朊细胞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已发现角朊细胞具有许多未曾被认识到的功能和活性,它除了符合基因治疗中靶细胞的基本条件外,还具有许多其它类型靶细胞所不具备的优点,如取材方便,容易获得,易于回植,便于观察和调控基因表达情况及不良反应,且角朊细胞本身就能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因而表皮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靶器官,以角朊细胞作为靶细胞进行基因治疗的设想也随之诞生,并受到了生物学界的重视,这一技术被称为角朊细胞基因治疗(Keratinocyte gene therapy)。 为研究角朊细胞基因转染的可行性,本实验拟进行①正常人皮肤角朊细胞的分离、原代培养、传代培养,观察角朊细胞的生长特性及代谢活性,为基因转染做好靶细胞准备;②β-半乳糖苷酶(β-gal)、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染角朊细胞的瞬时表达检测;③人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转染角朊细胞的稳定表达检测。 实验中用胰酶消化法分离正常人皮肤角朊细胞,以无血清培养基进行
其他文献
背根节神经元是感觉传入的第一级神经元,其胞体发出的轴突分为两支:外周突伸向外周组织其末梢结构接受外界感觉信息;中枢突负责将已编码的刺激信息传入中枢。除了末梢结构以外的外周突部分与背根节神经元的中枢突一起称为初级传入纤维。脊髓背角是源于DRG神经元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止并与位于脊髓背角的中枢神经元形成突触的区域。这一区域在躯体感觉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中继及处理感觉信息的作用,故透彻地研究初级传入纤维与脊髓背
不同的细胞的功能之所以不同,是由于执行其功能的蛋白质有所不同。研究两种处于不同状态的细胞在蛋白质方面的差异将有助于了解差异蛋白及其相应基因的功能,进而解释细胞及生物体的有关生命活动现象,此外,分离与疾病相关的蛋白或基因也将会有巨大的临床及商业价值。因而寻找细胞间的差异蛋白及其基因成为近年来颇令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目前有关的差异显示(differential display)技术大部分是在RNA水平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约50%~80%发展成慢性,迄今无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传统的病毒疫苗(减毒或灭活),含有完整的病毒蛋白质,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为主,难以有效诱导产生HLA-I限制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HCV基因变异很大,单纯体液免疫可能无法保护或清除病原体感染;而应用LAK细胞,CD3-AK细胞等过继免疫又难以维持持久。可见,对基因变异病毒感染的防御,必须是诱导产生交叉中和
抗体技术经历了第一代抗体——血清多克隆抗体,第二代抗体——单克隆抗体,又发展到第三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具有多方面的发展潜力,这一技术能够避开免疫而直接获得抗体,特别是人源抗体,这为人源抗体的生产及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我们首先应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人源抗HBsAg噬菌体抗体,获得了一株亲和力较高的人源抗HBsAg噬菌体,酶切分析发现其具有完整的重链基因,但轻链缺失。利
The axonal projections of the juxtacapsular nucleus of the anterior division of the bed nuclei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BSTju) were examined with the Phaseolus vulgaris-leucoagglutinin (PHAL) method i
学位
Previ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ATPo is not only aneurotransmitter and neuromodulator but a neurotrophicfactor, which can induce synthesis and/or release ofpolypeptide growth fa
学位
基因免疫也叫核酸免疫,它是指将含有编码外源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直接转化到机体内,以激发机体产生针对外源蛋白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由于转化到体内的是一段基因序列,因此与传统的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相比,无回复突变的危险,同时由于省去了在体外通过表达系统的表达及抗原的纯化,因此与亚单位疫苗相比,具有操作简单,造价低廉的特点。目前基因免疫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HIV、HCV、HBV、流感病毒等多种传染性疾病的研
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主要与免疫耐受机制的破坏有关,包括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清除、灭活机制和免疫调节机制功能的紊乱以及自身抗原的改变等。其中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清除作用的降低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产生自身抗体的细胞过度增生的主要原因。因而恢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的细胞凋亡机制,将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希望的新途径。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IgM和sIgD与B淋巴细胞外周清除有关,干扰免
汉坦病毒是一种有囊膜、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由L、M、S三个片段构成。L片段编码病毒RNA聚合酶,M片段编码囊膜糖蛋白G1和G2,S片段编码核衣壳蛋白NP(简称核蛋白)。囊膜糖蛋白上具有中和及血凝抗原位点,可诱导中和抗体和保护性细胞免疫反应;核蛋白上虽无中和性抗原位点,但仍可诱导保护性细胞免疫。 血清学研究表明,汉坦病毒核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病人对核蛋白的抗体应答不仅
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现代病毒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其中与病毒性疾病的感染和免疫以及亚单位疫苗研制直接相关的病毒中和性抗原的定位(包括结构蛋白定位、抗原定位及基因定位等)的研究,更是当前分子病毒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有囊膜病毒的中和性抗原位点均定位于病毒的囊膜(糖)蛋白上,而在病毒核蛋白上(NP)上则没有中和抗原位点存在。但是,有研究表明在汉坦病毒的NP上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