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桩西古潜山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北部,为一个内部被多条断层切割、自东向西推移的大型推覆体,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太古界变质岩组成,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属复杂岩性裂缝-溶洞型油藏。针对该油藏研究程度低、储层分布规律及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等问题,论文以地质研究为主体,对油藏开展了综合一体化研究。充分利用地震及地质研究成果,建立了基质和裂缝系统双重介质三维地质模型,预测了储层的空间分布;选用双孔双渗介质黑油模型,开展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对重点井区各含油层系的剩余油进行预测,深化了对该类油藏地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的再认识。 针对研究区岩性复杂的特点,分别采用多矿物测井解释模型及基于体积模型的最优化算法,建立了碳酸盐岩和变质岩的岩性模型;采用岩心及成像测井标定常规测井的研究思路,利用曲线面积加权平均方法,确定了适合研究区的裂缝指数参数,准确计算了储层裂缝孔隙度;根据储层裂缝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及相应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储层级别的评价标准,将储层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干层四个级别;针对研究区不能以沉积相模型作为地质建模的基础模型问题,论文以测井解释的储层级别为井点数据,井间以多属性的地震相储层预测为第一约束变量,网格点距断层的距离为第二约束变量,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储层结构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研究区基质储层属性参数模型;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分两个层次,首先根据地震裂缝预测结果,建立了确定性的大尺度裂缝网络,然后以测井裂缝解释为基础数据,建立小尺度的裂缝网络。通过建立成像测井产生的裂缝强度与裂缝孔隙度的关系,得到各井点的裂缝强度数据,建立目标区裂缝强度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以裂缝的先验统计和认识为约束条件,得到目标区小尺度的裂缝网络,最终与大尺度裂缝网络合并成总的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以油藏工程研究为基础,选用双孔双渗介质黑油模型,开展了重点井区的油藏数值模拟工作,总结了各含油层系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潜山局部突起型、上倾风化带型、上翘带型、高断棱型等有利剩余油富集区带。 论文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追踪裂缝-溶洞型油藏研究最新进展,从多个侧面对研究区进行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二维到三维的系统综合研究,探索了一套针对双孔双渗介质裂缝-溶洞型油藏地质建模及剩余油评价的技术思路、流程及配套技术,对同类油藏的综合评价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