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流动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ei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计划生育以来,随着生育政策的提出、调整和完善,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变革,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生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全国的生育率水平下降迅速。如今,我国人口已经完成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从而转变成为世界低生育水平的国家之一。然而,伴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转变的完成,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成为我国人口在过去近30年中最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之一。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范围通常为103~107,而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1980年代以来开始偏高且持续升高,1982年为107.6,1990年上升至111.3,而2000年则更达到116.9。短短的18年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增加了7.7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大量的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地区。作为我国城市的典型代表,上海市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城市流动人口,占城市常住人口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出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并已超过常住人口出生数的三分之一。与之相同的是上海市常住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起,该值均高于正常水平107,2007年达到最高点,达113.6。分析同期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出生情况,户籍人口均低于107,而流动人口则严重偏离,在120左右。可见,流动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偏高直接并严重影响到上海市常住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范围,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偏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婚姻挤压、女性权益受到侵犯、加大社会养老压力等,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教育程度等流动人口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城市流动人口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知晓情况、生育性别意愿、生育意愿及对现行相关政策的看法。同时,对人口学专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者、法律专家以及社会学学者就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进行专家深度访谈,了解专家对此问题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城市流动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四个主要原因,包括国家生育政策、男孩偏好、社会保障制度以及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本文同时深入探讨了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三项对策,包括加强舆论导向和宣传;完善相关法制、政策和体制建设;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其他文献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管理的效率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效益,与此同时,现场管理情况也能反映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以合理科学的方式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之一。政府于2003年开始推行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问题丞待解决,例如,管理体制不健全;筹资机制不完善;政策宣传深度不够;乡镇医生缺乏培训;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等。本人研究的是社会政策视野中的农村合作医疗,因为种种原因,我国过去一直没有采用“社会政策”的概念,而我
大肠癌术后腹泻是大肠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且容易反复发作,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影响抗肿瘤治疗的及时进行.唐建清教授通过分析大肠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人类也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变化日趋复杂,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
小儿鼻鼽是耳鼻喉科的常见多发病,朱镇华教授认为小儿鼻鼽的发生根本是肺虚不固,治当分期而论,以益气固表为基础治法配合使用熏鼻法来调理患儿体质,对鼻鼽的患儿群体大有裨益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浆和组织中let-7a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集4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血浆和癌组织、同时期与卵巢癌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23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开始越来越注重思想政治建设.因此,企业在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企业员工的思想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另外,还应该坚持尊重人、
近年来,我国因医患纠纷引发的社会冲突日益增加,医患矛盾激化,暴力伤医乃至暴力杀医事件屡见报道,严重冲击着和谐社会建设。如何扭转这一趋势,对政府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
进行造价管理工作,要遵循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这是造价管理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也要加强各项管理与监督,科学调控建筑施工过程中各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构建和谐社会非常的重要,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意义重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发展性问题的压力增强,全社会全面快速增长的基本公共需求与基本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成为中国人类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因此,研究用公共财政的力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近几年为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