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基本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重心退出农村,在支农问题上发挥作用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但是,农村信用社制度性绩效差,有些地区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根本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金融“瓶颈”。要解决“三农”问题对浙江省以及全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其难点和焦点就是如何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进而建立起一个归属明晰,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信用社产权制度。但是目前,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长期忽视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研究和农村金融改革排斥农户参与,这也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严重不足。实际上,农户金融合作行为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微观基础或前提,是决定农村合作金融成败的关键内生变量,而非外生变量。因此,只有重视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研究,根据农户金融合作意愿而不是政府的偏好或效用函数进行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才能解决目前反反复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不尽人意的现状。因此,本文将围绕农户金融合作行为这一关键因素对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进行研究。通过现有理论成果获得影响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关键变量,在对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扩展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使得政府部门能够更为准确的评估目前浙江省及全国内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与改革绩效,为下一步改革制定相应的政策思路,保证改革目的制定的明晰性、改革路径选择的有效性、改革实行的高效性。首先,本文基于农户的金融合作行为视角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进行评述:认为此次改革虽然确实有一定的绩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在于农户在改革中仍旧被边缘化、农户入股信用社的权利仍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这些都使得农户参与金融合作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损害。其次,采取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实证调研数据,结合选取的3个客观变量和2个主观变量(客观变量:被调查对象是否从信用社取得借款(b)、收入水平(i)和是否能提供有效抵押品(g)以及主观变量:农户对信用社的认同感(s)和农户的金融合作意愿(c))来建立三个数学模型——分层饱和模型(Hierarchical Model)、一般模型(General Model)、对数线性模型(Logit Model)进行实证研究。然后,运用效用函数方法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方法进一步对全国范围内的信用社改革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浙江省内,大部分农户有借款意愿,但高收入农户虽然更容易获得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相同的资金对其效用较低,其对信用社的认同感反而弱于低收入农户。(2)浙江省内的大部分农户对产权制度、入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不了解。少部分具备相关知识的农户明显对合作制这一产权制度兴趣不大。(3)农户长期以来对信用社的消极预期导致其对信用社相关事务的漠不关心。虽然,调查中表明浙江省农户对信用社有较好的认同感,但这种所谓的认同感更多的是一种“伪认同感”,这是农户仍不愿入股信用社、参与金融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4)由于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将农户排斥在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此,农村信用社本身对改革也持有消极预期并且最终偏离政府支持三农的改革初衷;而农户的消极预期又加强了这一偏离。(5)目前浙江省所选择的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模式是最适宜的,只要能提高农户金融合作的积极性,其绩效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结论,文章以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为对象提出普遍适用的政策建议。认为:首先,当务之急是要转变改革理念,重视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研究。第二,优化改革思路,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第三,突出改革重点,因地制宜实现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转型与服务的升级。第四,强调改革的系统性,为完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提供配套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