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防”——关于一个苏北村庄社会治安机制的社会学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改革带来农村社会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劳动力大量流动的苏北农村,“空壳村”在许多乡镇都不只是个别的现象,社会治安也出现恶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一个苏北村庄农村社会治安机制的历史变迁的考察,探讨其社会学意义。   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叙述文章的研究缘起,对农村社会治安相关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寻找本研究的视角。作为公共品之一的农村社会治安,可以由国家提供也可以由村庄内生。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国家无力提供,部分基层政权与黑恶势力的“联姻关系”都导致了农村社会治安的严峻局面。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都对农村社会治安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本文选择农村社会治安防卫机制作为考察农村社会治安的研究视角。其次,介绍本文实地调查点费庄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主要描述民国时期,在不安定时代下,在各种势力夹缝中求生存的费庄村民的生存策略:在政府保护缺失的情况下,村民通过看青、巡逻打更等协同组织求得不安定时代中生存的机会。   第三章人民公社体制下,政社合一,社员集体劳动,统一分配,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农民完全依附于国家。虽然一个公社只有一个治安特派员,但是自上而下的社会治安组织体系建设,形成全党抓社会治安的局面。使得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中的犯罪机会大大减少,犯罪成本高昂,农村的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第四章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保持了土地公有和基层政权的连续性,村民仍然保持与村集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联系。当农村社会治安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时,在基层政权的推动下,村民建立“五户联保”等协同组织维护农村社会治安。不过,由于缺乏监督制度约束,“搭便车”现象的侵蚀,造成义务的不公平、不平衡;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造成“五户联保”的持续性、连续性缺失,难以为继。   第五章外出打工成为农村大多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在农村社会出现了“空壳村”,而“原子化”的村民已经难以建立其自己的协同组织应对农村社会恶化的社会治安。虽然基层政权仍然要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行政任务”,基层政权却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行一套社会治安机制,但没有改变农村社会治安恶化的局面。   第六章总结与思考部分,通过本文对费庄不同历史阶段村民社会治安防卫机制变迁的考察,探讨农村社会治安防卫机制下国家与农民的角色变迁,以及二者关系的变化。当前农村部分基层政权与黑恶势力的“联姻”造成了对农村社会治安秩序的破坏,“原子化”村民既不能独立抵御农村社会各种犯罪,也不能建立协同组织应对,这都造成了农村社会治安的困境。
其他文献
本文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之下研究义乌小商品产业的升级模式,并且认为义乌小商品产业是一个市场驱动型的产业,其融入价值链和在价值链中升级的动力也是市场。 义乌市场发展的每
问:"变压器型式试验的样品组成和样品数量的确定"(以下文章标题简称为"确定")的1c)中:"如果试验需要重复进行,则还需要再增加3个样品".这项试验(GB19212.1,14.3的试验)为什么
计算性思维是结合数学理论与计算机计算,通过计算性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本文针对中职学生的思维模式及现行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展开研究。通过举例说明了计算
近年来,我国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对其交易行为进行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身边的经验显示,交易的实践过程不同于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主
学位
基于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正确理解,在电器结构设计中合理运用以保证电器的绝缘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青年农民工向市民角色转换即是青年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并逐渐转变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促进其角色转换,对确保社会稳定、城乡和谐发展以及促进城市化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21世纪90年代,社会企业的观念和实践模式得以引入并在社会上掀起热潮。社会企业将第三部门和市场对接,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社会创新性,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受到
权威是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对权威结构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正是了解整个社会的钥匙之一。作为改革开放重点和难点所在的城市社会,必然随着市场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转
学位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水产品中13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Ultimate XB-C18(2.1 mm×150 mm,5μm),确定了最佳检测参数:离子源为电喷雾(ES
阐述在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器与环境因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煤矿井下高温环境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得出人体生理所需的适宜温度及人体的可耐限度并用公式说明环境因素对生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