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美丽与优愁——生态批评视野中沈从文的小说创作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a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受生态文化滋养的生态批评也逐渐浮出水面。当以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自然在文学文本中如何被表述和压制,挖掘作家及其作品中隐含的生态智慧时,对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研究和多重阐释,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本文第一章主要从给予沈从文以重要文学启蒙的自然人生经验和老庄传统文化滋养之中挖掘他的生态意识根源。沈从文自小生长在湘西,触目可见的青山绿水,随处可感的文化遗风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他与自然的距离,使他一生对自然的无比倾心,求学和从军的人生经历为他理解世界、把握世界提供了一面镜子。湘西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又为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道家文化的接受场,他将道家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融入单纯自然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生态意味的自然生命观。  第二章主要阐述沈从文在生态意识影响下的创作中,他将人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界;同时,人又领悟自然界的本性,并将所领悟的这一本性纳入人的自我意识之中,从而使人物的内在被自然化。一方面人在思想情感上亲近自然,与自然平等地交流,另一方面,沈从文通常将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刻画和性爱画面的描写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着力表现女性和原始情欲在温馨和谐的自然中与自然诗化地交融为一体。在他对湘西理想世界的描绘中,人、事都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中,这正是沈从文所向往的生命状态。  第三章论述现实中的湘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与自然、文化与人性中的和谐基调逐渐被动摇,以及因自然本性的丧失而导致现代文明都市中普遍存在的生命力萎缩、道德沦丧以及欲望泛滥的人生形态。沈从文正视过分注重物质发展所造成的人性异化的现实,对湘西美好人性日渐衰落和都市道德沦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这一章的内容与第二章互为对照,相互依存。  第四章主要阐述沈从文生态书写的现实意义。现实中,由于人与自然逐渐疏离对立,沈从文只得把目光投向了记忆中的湘西,再现充满着原始生命强力的自然人性。沈从文在历史与现实、都市与湘西的两相对照中,清醒地意识到“现代文明”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性,进而开始礼赞生命的理想形态,批判生命的庸俗形态。但是,他并不是反对文明的进化,因为都市世界里既有上等人不断萎缩的生命力,也有继承了湘民精神气质的都市新生代。他反对的是人的生命力弱化和本性沦丧而引起的道德滑坡,而不是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所带来的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飞跃发展,沈从文对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思考和书写是辩证统一的。  通过文学手段,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艺术化的展示,使得沈从文的艺术创作成为一种文化书写,他的文化选择是对人的现代生存与现代文化的一种整体性反思,显现出鲜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主义意蕴。
其他文献
彼得·谢弗是20世纪英国杰出剧作家,他的戏剧《皇家太阳猎队》、《伊库斯》、《上帝的宠儿》被称作“信仰三部曲”。在三部曲中皮萨罗、狄萨特、萨利埃里作为理性精神的代表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理论为主要框架,融合了女性主义,原型分析,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等多种理论方法,力图对徐小斌的创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从《春夜静悄悄》、《河两岸是生命之
随着全世界经济水平的持续的提高,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越来越注重,这也就导致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关注室内活动,而因此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现如今建筑物的面积普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迫切需要大量从事网页设计、开发与维护且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Web前端开发人才,这就对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俗话说,宁领千军,不领一村。然而,当组织上安排支芬到高碑店村任职时,她不仅勇于“领”起了这个村,而且在短短3年时间内,硬是用一股子劲儿将“三无村”变成了年收入高达10亿
开展个性化教育工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思维和个性创造能力,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通过实施学分制,以及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制度,为学生提
现阶段,在高中教育当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功课就是信息技术教育.在进行信息教育的时候,算法以及程序设计的学习虽然属于选修,但是教师还是会对学生进行有关的培养、教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