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550年到1750年是英国的前工业时期。这是一个商业革命和贸易大发展的时期,也是英国的传统产业呢绒业面临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本文即对这一时期的呢绒业发展情况作一概观,从该制造业的品种、组织方式到商业贸易情况,论述它在前工业时期的变化。 本文首先对英国从16世纪末开始到18世纪上半叶的呢绒纺织业给予了一个全景式的透视。从16世纪末开始,英国的传统呢绒构成逐渐从以往出口的羊毛或呢绒坯料发展到呢绒制成品,而且还增添了“新呢绒”的品种,呢绒产品结构的更新有利于英国发展其在欧洲尤其是地中海地区的市场。而且随着国外市场的拓展,呢绒业也开始随着商人资本的转移而从城市大规模向乡村地区转移,利用劳动力价格的低廉降低成本,以此增强其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商人资本的组织和流动。这一时期的商业贸易和组织生产基本上都是由商人来进行的,所以商人尤其是海外贸易公司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安特卫普大宗市场的没落使众多享有特权的海外贸易公司纷纷成立,超越了经营安特卫普传统呢绒的冒险商人公司,开始向欧洲乃至亚洲更广阔的地区寻求市场。这对呢绒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章就讨论了呢绒贸易及市场变化所带来的英国呢绒布料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拓展贸易市场的同时对外贸易也给英国国内的呢绒制造业造成了诸多挑战,安特卫普市场仍然是英国呢绒布料的大宗市场,英国商人企图在这里突破出口半成品呢绒的模式,但却以失败告终。这说明英国的布料加工印染业同低地地区的相比仍处于劣势。但在地中海地区的市场英国商人却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在利凡特、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则取得了其呢绒布料的大宗出口市场。然而在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市场却遭遇了极大的逆差,英国非但无法在这里开拓出呢绒的出口市场,还要大量进口这里的棉布和丝绸从而引起金银外流,而且还因商业垄断和有损国内呢绒制造业发展引起自由贸易派商人和制造业主的反对。对此情况,英国逐渐对商业贸易和国内制造业采取了国家保护主义政策,限制外来纺织品进口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发展本国纺织业,从而使英国呢绒业的路径依赖性增强,在保护主义政策下逐渐丧失了进一步变革的活力,最终在19世纪为棉纺织业所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