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审判”现象研究——以《焦点访谈》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依法治国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虽一直很重视依法治国建设,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赢得了一些西方法治国家的点赞,但也走过不少弯路,存在着不少问题,“媒体审判”现象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媒体审判”的概念最早是美国提出来的,“它是指以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1]1994年柯磊执笔的《谁之过?》文章涌入中国人的视野,“媒体审判”从此置入国人头脑。“媒体审判”现象具有以下特征:“在法官判定前,对案件作出定性、定罪、定刑报道以及胜诉或败诉猜测,”[2]不符合司法程序;为了炒作而蒙上明显渲染性、倾向性、煽情性;多媒体联动,出现单向度“舆论螺旋”现象;干扰司法审判等。  通过整理发现,许多学者对“媒体审判”现象的研究仅仅以个案作为研究切入点,鲜有人从宏观视野对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媒体审判”现象变进行系统研究。以受众较多的央视栏目《焦点访谈》为例,这一崭新的电视栏目从开播的第一天起,就引起了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关注,很多人潜心研究,著述甚丰,但迄今为止,没有见到从“媒体审判”角度的专门研究。“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虽然在国内认可度较高,研究也红红火火,但在国外,专门的研究却冷冷清清,即使有研究,也是个案分析多,综合系统的理论研究少。”[3]同时,无论是国内国外,均没有对《焦点访谈》的“媒体审判”进行专门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片处女地。然而,对《焦点访谈》栏目的媒体审判现象进行综合研究,特别是研究其从越位的媒体监督回归理性报道的转变过程,对国内其他新闻媒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对“媒体审判”现象的变迁进行梳理的过程中,以《焦点访谈》为例,从其栏目初建时不当使用“舆论监督”功能,出现“媒体审判”现象到后来逐步走上“正途”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找到其报道方式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选定《焦点访谈》作为分析样本,其原因是:第一,在媒体与司法两界均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二,《焦点访谈》在我国具有权威性,通常也是其他同类栏目乃至相关节目学习的榜样;第三,“《焦点访谈》赢得了多数受众的信赖和喜爱,”[4]《焦点访谈》报道的内容成为有关党政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第四,《焦点访谈》节目史上,十分关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焦点访谈》所涉及到的法律议题节目中,最为受众追捧的是涉嫌犯罪的大案、要案和司法制度改革的节目;第五,《焦点访谈》也经历了在媒体监督功能上的“越权”到逐步“回归”的过程。  《焦点访谈》出现前的“媒体审判”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里,媒体是纯事业单位,由国家出资,媒体作为政府的宣传机构,报道的内容几乎是围绕行政机构的工作展开”,[5]媒体总是以“灌输”的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不断对受众进行“说教”。当时的政府官员把媒体当做自己管理的工具,把自己的意志以命令的方式传达给媒体工作人员,使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传话筒”,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本位功能就难以发挥出来,甚至时常发生行政长官主导舆论,通过给报纸等媒体下命令的方式对案件定性,从而干预司法审判。  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越位时期的“媒体审判”现象: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新闻媒体步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时期,平民视角的新闻节目随之出现。同时,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逐步觉醒,各地方媒体也随之加大舆论监督力量,最典型的表现是,各大媒体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司法案件的舆论监督报道。然而,媒体从业人员很难迅速从“文革”时期的工作思维和习惯中转换过来,当他们滥用“舆论监督权”,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去对案情作出判断,干扰司法公正时,“媒体审判”现象就变得“名副其实”,媒体开始主动对司法案件进行“审判”。高举舆论监督旗帜的《焦点访谈》不仅深受领导重视,更被群众称之为“焦青天”。李鹏、朱镕基、温家宝三位国务院总理都曾亲临《焦点访谈》。  新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凸显时期的“媒体审判”现象:2003年,我国“非典”盛行,网络舆论监督功能也发挥到极致。例如,在“李思怡案”、“孙志刚案”、“孙大午案”等一系列案件中,网络的舆论监督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年被人们称为中国网络舆论年,也有人戏称为中国公民的维权年。这一时期《焦点访谈》收视率逐渐下降,作为一个元老级的电视新闻节目,观众对其期待值的减少,与节目内容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焦点访谈》很少跟进报道,同时舆论监督节目数量急剧减少,权利监督更少,似乎一直在采取“回避式”的态度,也很难找到《焦点访谈》的“媒体审判”案例,而新媒体“媒体审判”屡见不鲜。  理性回归时期的“媒体审判”现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要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官在办案过程中更加重视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媒体在对司法案件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更注重把握其应有的度,这促进媒体从“媒体审判”回归理性的舆论监督。《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类节目逐步进入大众视野,也不乏有新气象的司法监督类节目。  “媒体审判”现象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第一,在社会层面,主要是社会机制不够完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维稳压力驱使;第二,在媒体层面,主要是媒体角色扮演的“错位”,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第三,在司法层面,主要是法官司法人格难以独立,司法部门的潜规则;第四,在公众层面,主要是公众心态盲目跟从;第五,其他原因,主要是“民愤”与“清官情结”的交织。在”媒体审判”现象的形成原因中,还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特殊成因。  尽管我国的“媒体审判”现象目前客观存在,然而,长远来看,这与我国“依法治国”、“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等方针政策和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宜积极探寻一些科学的策略来应对“媒体审判”现象,减少“媒体审判”现象的发生。社会层面的对策是:构建和谐社会,政府积极作为,增强法治意识。媒体层面的对策是:强化媒体自律,在我国进行“第三种规范”行规建设,即由行业组织或者媒体自身去制定准法律、准自律行规;遵循客观公正原则,做到报道和评论分开,注意报道的平衡性,评论要公正,同步报道,连续报道。同时提高媒体从业者法律素养。司法层面的对策是:制度建设,强化法院和法官的独立审判权;接受监督,增加司法审判透明度;借鉴西方司法审判经验,灵活运用司法实践。公众层面的对策是:满足公众对舆情案件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加强对公众的媒体素养教育,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对网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更是防止媒体行为失范、防止网络媒体干涉司法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2006年8月由JCB Dieselmax发动机提供动力的柴油车在美国盐湖城以563公里/小时创造了柴油汽车的陆地行使最快速度。这个纪录的创造表现了JCB Dieselmax发动机的卓越性能,吸引
说三亚是绿色天堂、花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凡到过三亚的人都知道,走进大街小巷、各景区景点、酒店、房前屋后、居民小区,随处可见生机盎然的花卉和绿植,让人沉浸在深呼吸的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决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以全国首家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项管理体系国际标准认证。十年五创鲁班奖而闻名的北京城建二公司,多
综合资讯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未来几年将产生超万亿元投资继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后,我国将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一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网络媒体被誉为"第四媒体",同时也被人称为"互动式复合型数字化媒体".该篇论文着眼于网络媒体的发展与前景,首章概述了网络媒体在这几年内的发
厕浴间渗漏是民用建筑工程质量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用户的质量通病,涉及千家万户.湖南省第三工程公司从 1992年开始对"厕浴间防渗漏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这一课
新闻策划是策划学跨行业、全球化渗透和传媒产业化的产物,它以追求阶级利益和传媒产业利益为动机,以社会、经济活动为报道客体,以设计报道方式、制定报道策略为手段,在追求深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为了获得水性油墨用聚丙烯酸酯,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研究不同二氧化硅含量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