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文体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沈从文是个“说故事”的能手,他以独特的风格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说文体。沈从文小说文体研究特征虽受到学术界普遍关注与认可,但是,至今仍缺少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沈从文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小说的叙事方式、结构特征、语言风格、文体精神几个方面对沈从文小说文体作一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拓展沈从文小说形式的深入研究,为现代小说文体研究与当代小说创作提供某一些经验借鉴。  导论主要阐述沈从文小说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沈从文小说文体研究的意义与论文写作思路。80年代以前,基于政治因素,对于沈从文小说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且显得比较片面与空泛。除了在国外,这个时期中国国内对沈从文小说的评论文章极少。80年代开始,掀起一股“沈从文热”,评论沈从文作品的论文开始大量出现,可是对其小说文体研究作有系统分析整理的论文为数仍然不多。学术界对小说研究一般也较少关注到文体特征这一重要文学现象。  第一章界定小说文体的定义,通过情绪的体操、自叙传的文体与人性的希腊小庙三方面来探讨沈从文小说的文体观。文体属于作品的形式,而这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因此文体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作家的资质、思想、性格、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生价值取向等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其相关文化传统、现实生活的制约。文体主要通过体裁、语体、风格三个范畴体现出来。风格是文体呈现的最高体现,没有风格的作家,其作品也就谈不到文体,其创作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沈从文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小说文体,他的小说不重情节,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与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沈从文称之为“情绪的体操”②。此外,沈从文早期的作品带有自我形象的抒写,形成属于他个人的自叙传文体风格。虽然他当时的创作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人性意识,但在自叙传的抒写中,他已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人性美的向往与追求。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探索人性,展示了他独特的人性诗学,也创造了他独有的小说文体风格。  第二章研究沈从文小说的叙事方式,阐明叙事与文体的关系,以及沈从文如何通过自传叙事、意象叙事、风俗叙事与兼类叙事四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来呈现小说。沈从文早期作品不论在内容上或是形式上,都较多受郁达夫小说“自叙传”叙事文体的影响。当时,沈从文可说是通过自我抒写,把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种种磨难、体验转化为心灵上的慰藉,希望从一种虚幻的满足中消除对现实的失望,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意象叙事是沈从文小说中一种常用的叙事方式。“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十分独特的概念。在沈从文的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到作家非常用心与执意去建构不同的“意象”以作为其审美的手段。沈从文小说中所采用的意象范围广阔,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意象,如水、动物、植物等;另一类则是人文意象,如白塔、碾坊、渡船、颜色等。他的许多作品如自然生命符号的流注,并以特定的象征意象表达其审美取向与情感意识。此外,由于湘西文化的相对封闭而带有更多的历史沉积、远古遗风等,因此在湘西社会风俗叙事方面,沈从文突出地展示了边地原始民间风俗,特别是湘西敬神畏鬼的风俗、湘西少数民族男女自由浪漫的婚恋,以及男女对歌的风俗等,在小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单一的小说类型无法表达沈从文心底的需要,这造就了沈从文小说兼类叙事的写作风格。文体的自觉使沈从文获得在文体解放上极大的自由,他经常在小说中变换文体形式,以求自我突破,另辟新径。他的小说有的以人物对话铺就成篇,有的运用散文笔致叙述一个生活片断,颇似抒情散文,有的像富于传奇性的民间故事,有些小说中间穿插了日记、书信,甚至电报,还有的小说穿插山歌民谣等,许多小说都以兼类叙事方式呈现,形成作家独树一帜的文体风格。  第三章分析沈从文小说的结构特征,阐明结构与文体的关系,以及沈从文如何利用时空的转换、写意的结构与戏剧化的转折为小说创造独特的文体结构形式。小说文体的结构,指的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与总体安排。在小说文体结构中,时间和空间是小说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沈从文表现在其小说中的时间意识,基本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于时间上一种人生的循环与历史的循环所表现的哀戚与忧虑;二是他总是发出今非昔比的感慨,导致叙事上多体现为一种时间对照模式。至于在空间的布置点上,则可概括为镶嵌式的结构与“分散——整合”的意蕴场结构两大类型。镶嵌式的结构是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常用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作品中一般表现为故事与故事的镶嵌、自然与人事的镶嵌两种情况。故事与故事的镶嵌,指的是在故事中套以故事。而自然与人事的镶嵌,是指在自然景物构成的画面上镶嵌以人事。镶嵌结构突破事件的中心与人物的中心等结构形式,淡化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使小说趋于散文化,在内容上更显变化多端,在形式上则更加自由。这不但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内涵,更使得小说文体获得了突破与革新。“分散——整合”的意蕴场结构也是沈从文小说中常使用的结构之一。它的特点是通过多种故事的叙述演进,去凸现与表达同样或相似的情绪。作家可以在同一篇小说中采用组合、中断、闪回、横插等手段,使到小说摆脱了“故事”的简单形式,而突显其独有的文体风格。沈从文的小说打破小说的传统结构程式,采用了散文化、诗歌化的写意结构形态来创作,使其小说不拘常例,不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起承转合,也不追求情节的连续性、完整性、严谨性。这种写意结构形态是沈从文小说中另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大都以田园诗般的散文笔调,展开对湘西淳朴风情的舒缓描述,建构一个令人憧憬的湘西世界,但是,作品中也往往蕴藏着一缕淡淡的忧伤。沈从文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一个个场景,并带出人物的故事,但最终故事的结局却不是想象中的完美,沈从文总喜欢来一个出人意表的转变,给故事以戏剧化的结局,这又是沈从文小说结构另一独特之处。  第四章探索沈从文小说的语言风格,阐明语言与文体的关系,以及沈从文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形态,充分调动语言功能使其小说更具艺术魅力。一个作家所操的语言越是凝练、纯熟与灵活,他的文体就越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沈从文强调在作品中注入“诗的抒情”①,他也在小说的语言文字运用上,十分明显地呈现一种抒情的特征。沈从文小说诗意抒情的语言倾向,一部分是受湘西优美的景致、滔滔沅水的影响;另一部分则受到湘西动人的风俗民情的熏陶。沈从文从这些风俗民情中,学会了许多极富诗意的湘西民间的口语俗语、山歌民谣,成就了其小说独特的抒情性语言风格。沈从文在小说中以抒情委婉的笔调介绍湘西边地美丽的景色,苗族生活习俗,都市人生困境与退思等等,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抒情特质。沈从文也以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及对故乡的一份温爱,创作了许多富有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小说。沈从文希望将过去自己种种生命中的体验与流动不居的美,以及对故乡的记忆,以音乐的情调加以表现,这使到他小说中的语言生动明快,极富节奏感,令读者赏心悦目,也为沈从文小说添加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沈从文曾经长期生活在故乡湘西特殊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因而湘西人说话习惯、感情样式、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念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脑子里,加上湘西地区偏远蔽塞,湘西方言口语往往还带着中国古代白话风貌。因此,沈从文的语言表达、情感气质都呈现湘西人故有的乡土文化特征。他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运用了不少民间口语俗语、山歌民谣等,同时还有文白杂糅的现象。乡土化的语言深化了沈从文小说的内涵,使其小说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诗学世界,创造了一种个性十分独特的小说体式。  第五章专论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精神,阐明何谓文体精神,以及从人性神庙与抒情文体的契合、湘西之风情与散文化的叙事、审美意境与诗性语言的特征三方面来探索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精神。除了作品的表达方式,作家个体的人格内涵、文化底蕴及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都是构成一个作家作品文体精神的重要元素。所以,从作家的精神气质及其对生命人生的看法,便可探究其作品的文体精神与风格。作品的文体精神是一个人的特点、人格、气质、人品及人生价值取向在叙事、语言等形式上的表现。沈从文由于思想与创作上的自觉,他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小说去发掘生命中的人性,并独具匠心地去建造他的“人性神庙”,使得他许多小说中有关人性的主题得以确立。沈从文希望透过生命中人性的诗意抒写,来对生命作种种的诠释,而他这种以人性为创作的取向,使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性抒情的小说文体。沈从文有意以各种文学体式写小说,并且有意淡化情节,他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来表达湘西之风情,同时他又以诗性语言的特征创造了一种对湘西的审美意境,形成他独具魅力的创作风格,更体现了其小说特有的文体精神。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的文体作家,他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小说体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到解放前的近50年时间里,中国童话作品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既和世界上其他童话以及其他时代的童话中的动物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其独特的特点。虽然中国现代童话
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内的蓬勃发展,以及俄罗斯留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使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俄罗斯学生的汉语教学特别是汉字字音的特点,尽早纠正字音偏误,体现来华学习的效果,提高学
我国的缂丝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独特的织造技法,纹样图案如刀刻笔画一般,被誉为“雕刻过的丝绸”。缂丝以
20世纪70至90年代的台湾女同性恋小说是台湾文坛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出现于其中的众多“梦”意象无论在心理内蕴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都具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色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有重要意义。刘勰将前五篇列为“文之枢纽”,说明这五篇是文学创作
分析了西北电网和周边电网联网的意义和联网方式,介绍了世界各国电压等级的发展经验是简化电压等级,举例说明了世界上不同电压等级电网互联的例子,认为西北电网采用750 kV电
通过对矿井通风系统现状分析模拟解算,提出了优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四种优化改造方案,经过综合论证后,采用了最佳方案,并总结了通风系统优化改造后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回顾了西北超高压电网30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西北地区的资源优势,认为西北电网高一级电压采用750 kV是科学合理的,具有经济性和远期适用性,也是十分迫切的,与全国联网和其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丰富的文学遗产对中国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建设影响巨大而深远。当前对茅盾小说的研究呈现两个极端,一是以“茅盾传统”概
回顾了西北电网发展高一级电压等级的论证工作,长期、系统、全面的论证工作证明了西北电网发展750 kV电压等级是合理、必要和经济的,也是西北电力发展和“西电东送”的迫切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