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DNA ITS序列分析对10株野生桑黄菌属、种鉴定及其系统发育进化的研究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fantasy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野生桑黄菌种的固体发酵培养、基于ITS序列分析对野生桑黄菌属、种鉴定及系统发育进化进行了研究。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多重制约,在自然界形成的子实体较稀少,而人工栽培受到的环境和技术制约又很大,加之桑黄的用量又日益增多,特别是韩国、日本对我国野生资源掠夺式的收购,桑黄的存在量已经越来越少。采用发酵培养的桑黄菌丝体,其所含的成分均类似于自身子实体的活性成分,而且相对于人工栽培周期时间短,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桑黄菌丝体不受外部环境限制,大幅度降低药用真菌作为“药性”的成本,产量和质量都相对较
其他文献
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和室内幼苗生长试验,用不同浓度的四种小分子无机盐(氯化钙、双氧水、硝酸钾、高锰酸钾)溶液浸种处理三种药用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和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 Jacq.)A.DC)种子,旨在找出促进三种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的最佳试剂和最适浓度,实验取
学位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的影响已经成为农业科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CO_2既是环境因子之一,又是植物光合作用底物,它的升高势必会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研究在国内开展较晚,且主要集中于对植株形态、光合生理及元素利用的影响,其研究结果的适用性也具有一定局限性,部分结果相互矛盾,仍需进一步验证,且对高CO_2浓度下根系分泌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学位论文针对以上问题,重点探讨不同氮素水平
学位
水分不足和养分亏缺是限制我国旱地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有限的水肥资源也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提高旱地作物水肥利用效率便成为研究和追求的目标。在诸多的方法和途径中,充分利用作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挖掘自身利用养分和水分的潜力,选育水分和养分高效利用的基因型品种,扩大其种植面积,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养分不足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目前,关于基因型筛选的报道已有很多,但关于基因型差异的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学位
多变低水环境下根系吸水能力的维持对提高半干旱地区作物的适应性以及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利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0.2 MPa),研究外源Ca~(2+)(在1/2 Hoagland营养液中添加10 mmol L-1 CaCl2)对水分胁迫7 d后及复水2 d,玉米幼苗整株根系及根皮层细胞水力导度(Lpr、Lp)、根系生长发育、根解剖结构、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通过研究获得如下主要
学位
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了高的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不能排斥化肥,这使得降低化肥用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利用不同基因型对养分的不同响应,进行养分高效育种是同时实现小麦高产和养分高效利用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以9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连续6年未施任何肥料的低肥力田块上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研究旱地小麦产量及主要农学性状与养分投入水平的关系,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品种干物质累积和
学位
顶三叶是小麦籽粒灌浆期最主要的光合器官,其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对产量至关重要。小麦籽粒产量的形成和高低主要来自顶三叶的光合同化产物,旗叶对小麦籽粒产量的贡献最大,但是,小麦籽粒的灌浆时期伴随着叶片的衰老过程,叶片的衰老缩短了有效的光合作用持续期进而导致了产量的下降。因此,小麦顶三叶在衰老期间的生理特性变化以及如何延缓叶片在灌浆期的衰老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从顶三叶叶片的颜色变化着手,
学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受花序结构的影响,因此对小麦花序建成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穗分枝小麦的分枝穗(branched spike)通过主穗轴节上形成支穗轴着生更多小穗,从而增加了小穗数和穗粒数。穗分枝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阐明小麦穗形态发育,而且能够应用于小麦的丰产育种。玉米的RAMOSA通路参与穗部形态发育的调控,决定了穗分生组织的分化。小麦中
学位
为了探索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其与不同施肥处理组合的增产增收效应,在2007~2009年通过大田连续定位试验,测定冬闲期和玉米生育期秸秆还田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土壤湿度、玉米农艺性状及收获期玉米田的理化性状,分析各保护性耕作处理在平衡施肥、无肥(或低肥)和常规施肥处理下春玉米产量、经济收益、玉米农艺性状差异和玉米田理化性状的变化规律。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
学位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影响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该研究在国外开展较早,而我国主要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主要集中在大气CO2浓度增加对作物生物学指标、生理指标以及产量性状影响方面的研究,将几种因素综合考虑的较少,资料相对贫乏,而且一些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采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s,OTCs),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
学位
植物诱变育种目前普遍采用的物理诱变方法主要包括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60Coγ射线作为诱发源引入辐射诱变育种,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辐射源。总体来说,我国利用诱发突变育成的品种数量、种植面积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均居世界首位。尽管如此,利用60Coγ射线培育甜高粱新品种仍然是国内外目前研究较少的领域。本实验采用甜高粱品种“农家品种”和“甜新2号”为材料,以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照为处理条件,通过探索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