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街道面临“道路化”转变,大量的街道开始为机动车“量身定做”,而步行者,尤其是弱势步行者的空间权利被压榨,诉求往往得不到回应。本文以小尺度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街道的调研、问卷及分析,探求街道步行空间组织要素、街道空间构形要素与包容性要素间的联系和对应,并针对当前城市街道规划及设计中,建筑师及步行者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通过对现代街道起源及相关步行理论的梳理探索城市空间路权的演变,划定步行空间组成,确定包容性街道空间特征与相关影响因素,本文将街道步行空间的包容性要素总结为“熟悉性”、“易读性”、“独特性”、“可达性”、“安全性”与“舒适性”六项,并做出相应解释。第三章对南京市碑亭巷步行空间做出实地调研,将街道整体结构,步行空间平面尺度、形态,街道横截面、街道界面形式,街道设施,街道景观等步行空间组织要素与包容性要素做出对应,并通过对步行者的问卷调查,确定步行者构成,活动类型,对各空间组织要素的满意度及对街道包容性的满意度,寻找影响步行空间包容性的重要点位与影响因素。第四章运用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利用depthmap软件对南京市碑亭巷步行空间构形特征,即街道“整体连接度”,步行空间“全局集合度”、“局部集合度”,步行空间“视域连接度”、“视域封闭度”、“视域漂移度”、“视域集聚系数”,“步行活动集聚”度等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形成空间构形特征与包容性要素的对应。本章在对空间组织要素、步行者满意度、空间构形特征进行平行的评价的基础上,得出对碑亭巷步行空间包容性影响最为突出的点位及影响要素,并以此作为步行空间包容性营造策略的依据。第五章进一步细化了街道步行空间包容性设计原则,并综合空间组织要素及空间构形特征,从街道整体宜步行性、步行空间平面尺度、形态,街道整体横截面、步行空间剖面一体化设计、街道设施、街道景观融合、街道视域等方面提出包容性步行空间设计策略。本章同时以碑亭巷步行空间为例做出包容性设计,并进一步通过模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包容性策略具有一定适用性。第六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并思考了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内容今后的可发展方向做出展望。本文正文字数9.6万余字,图211幅,表9幅;附件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