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搜集6种鳗苗:日本鳗鲡、欧洲鳗鲡、美洲鳗鲡、花鳗鲡、莫桑比克鳗鲡、西里伯斯鳗鲡。应用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计测这6种鳗鲡的主要形态学性状,通过统计比较,结合鳗苗实际产地,并对照鳗鲡种类分布的相关文献,从形态学上对6组鳗鲡苗种进行种类鉴定。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鳗鲡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从分子生物学上确立这6个鳗鲡品种的分类和遗传关系。方法:采集相关鳗鲡品种,按照产地分组编号,用电子分析天平称量体重后,于载玻片上平直放置鳗苗,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鳗苗全长、头长、眼间距,显微镜载物台游标尺测量背鳍与臀鳍前端基部之间的距离后,将其压制成透明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测其总脊椎骨数。记录其体重、全长、头长、眼间距、背鳍与臀鳍前端基部之间的距离、脊椎骨数,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合鳗苗实际产地,并对照鳗鲡种类分布的相关文献,从形态学上对6组鳗鲡苗种进行种类鉴定。方法:剪取鱼尾,提取6个种类的鳗鲡组织基因组DNA,摸索聚合酶链反应体系组分和反应条件。选择32条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序列的多聚核苷酸单链为引物,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将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制备DNA多态性图谱。通过种间多态性比较分析,从分子生物学上确立这6个鳗鲡种类的分类;同时,对扩增的条带进行统计,计算6个鳗鲡种类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结果:根据测定的6组鳗苗的形态学数据:脊椎骨数量、长鳍型和尾鳍扇圆形,背鳍与臀鳍前端基部之间的距离、体长、体重、头长、体高、眼间距等统计结果,结合鳗苗实际产地,并对照Tony Robinet等对鳗鲡种类分布的描述确定了各组鳗鲡的种类。日本组鳗鲡产地在北半球太平洋,靠近日本,为长鳍型,脊椎骨数为116.15±0.62,背鳍与臀鳍前端基部之间的距离占全长的7.12~9.08%,鉴定为日本鳗鲡;欧洲组鳗鲡产地在大西洋欧洲沿海,为长鳍型,脊椎骨数为115.90±0.34,背鳍与臀鳍前端基部之间的距离占全长的10.6~11.3%,鉴定为欧洲鳗鲡;美洲组鳗鲡产地在大西洋北美洲沿海,为长鳍型,脊椎骨数为103~110,背鳍与臀鳍前端基部之间的距离占全长的7.8~8.2%,鉴定为美洲鳗鲡;太平洋组鳗鲡产地赤道附近太平洋,为长鳍型,脊椎骨数为104.27±0.65,背鳍与臀鳍前端基部之间的距离占全长的12.8~15.2%,鉴定为花鳗鲡;南非组鳗鲡产地在印度洋南非东部沿海,为长鳍型,脊椎骨数为103.37±0.35,背鳍与臀鳍前端基部之间的距离占全长的13.5~14.4%,鉴定为莫桑比克鳗鲡;菲律宾组鳗鲡产地在菲律宾沿海,为长鳍型,脊椎骨数为104.09±0.62,背鳍与臀鳍前端基部之间的距离占全长的9.27~10.7%,鉴定为西里伯斯鳗鲡。经过RAPD电泳条带分析,筛选出13个扩增产物谱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用这13个引物共扩增出129条条带,片段大小范围为250~2500bp。其中莫桑比克鳗鲡和西里伯斯鳗鲡产生的条带最多,出现了28条带,其他组产生条带数目依次为花鳗鲡25条带,日本鳗鲡20条带,美洲鳗鲡17条带,欧洲鳗鲡11条带。其中引物S21可单独作为6个鳗鲡种类的种间分子标记。根据公式对获得的条带进行遗传距离分析,统计得到6种鳗鲡的种间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莫桑比克鳗鲡与日本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4762,与花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4905,与美洲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1952,与欧洲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2262,与西里伯斯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2524;日本鳗鲡与花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4333,与美洲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2738,与欧洲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3333,与西里伯斯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2833;花鳗鲡与美洲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2429,与欧洲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2667,与西里伯斯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4262;美洲鳗鲡与欧洲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5833与西里伯斯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2976;欧洲鳗鲡与西里伯斯鳗鲡相似性系数为0.1595。将遗传距离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UPGMA法构建6个鳗鲡种类的亲缘关系图。聚类分析显示欧洲鳗鲡与美洲鳗鲡亲缘关系最近,首先聚为一类;花鳗鲡与莫桑比克鳗鲡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日本鳗鲡与之也较接近,而西里伯斯鳗鲡关系稍远,这4种鳗鲡聚为一类。本结果说明鳗鲡亲缘关系与鳗鲡的地理分布密切相关,除受地理分布影响外,可能还受洋流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