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及脑电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study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及脑电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探讨中风病不同证候特征对疾病的影响及在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提高对中风病证候的认识,提高辨证施治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气虚证、痰热证作为中风病虚实证候的代表,探讨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与预后的关系。第二部分以脑对称指数(Revised Brain Symmetry Index, r-BSI)作为脑电特征的代表性指标,研究其在中风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并初步探索中风病虚实证候与r-BSI的关系。第一部分: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第一章:从数据库中提取706例发病3天内、发病第7、14、28、90天均进行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 BI)评分的中风患者临床信息。依据发病72h内是否存在气虚证将中风患者分为气虚证组(330例)和非气虚证组(376例),应用不等距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不同时点NIHSS评分;同时,从数据库中提取发病72小时内判断为痰热证的中风患者294例,依据疾病过程中痰热证是否持续存在将患者分为痰热证持续存在组和痰热证消失组,应用不等距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不同时点NIHSS评分;以发病第90天BI为因变量,BI≥95者427例(60%),为预后良好,BI<95分者279例(40%),为预后不良,以中风病入院时NIHSS评分、各时点证候要素为自变量,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中风病不同时点各证候要素与远期预后的关系。第二章:从数据库中提取23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以各时点证候要素、入院时NIHSS评分、既往病史、发病年龄及性别为自变量,发病第21天BI为因变量,进一步探讨中风病虚实证候在近期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中风病急性期脑电特征指标脑对称指数与预后的关系研究对29例发病72小时内入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NIHSS、BI、改良Rankin量表(mRS)的多时点动态评价,同时在发病72小时内进行脑电监测。参考国外研究中关于r-BSI的计算方法,获得脑电特征指标r-BSI,应用方差分析比较正常人与中风患者、中风患者不同脑电分级间的r-BSI大小;并以中风病患者发病第21、90天的临床结局为因变量(BI>60或BI≤60; mRS<3或mRS≥3),各时点证候要素、入院时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为自变量,应用线性回归及决策树等方法探讨中风病急性期脑电特征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计算成对脑对称指数pairwise derived Brain Symmetry Index(pdBSI),应用折线变化图观察同一患者不同导联及不同患者同一导联的pdBSI变化趋势,观察其在病情判断、病灶定位中的应用;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探索中风病虚实证候与脑电特征指标r-BSI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第一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发病72h内存在气虚证的中风患者其NIHSS评分各时点均高于非气虚证者(P<0.01),气虚证组与非气虚证组内各时点问NIHSS评分均有差异(P<0.01和P<0.05),表现为随着时间的后延,NIHSS评分逐渐降低;痰热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痰热证消失的中风患者相比,痰热证持续存在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P=0.000<0.01),随时间的延后,NIHSS评分逐渐降低,各时点均有差异(P=0.000<0.01);进一步筛选与中风病预后相关的证候要素,发现中风病发病第7、14天气虚证的存在是预测发病90天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第7、14天B值分别为:-0.524和-0.493,即中风病急性期存在气虚证的患者,发病90天BI较低,预后较差。第二章:在充分考虑入院时NIHSS评分、既往病史及年龄等预后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发病第7、10天内风证、发病第10天气虚证与发病第21天BI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5、-1.425和-0.895,即中风病急性期发病第7天存在内风证、第10天存在内风证、气虚证的患者,其近期预后较差。第二部分:与健康人(0.060)比较,中风患者r-BSI值较高(0.107),二者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0.001);r-BSI大小与基于临床医师判断的脑电图分级相一致,判断为重度异常脑电图的患者其r-BSI值(0.1084)较轻度异常者(0.1035)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比较不同临床结局中风患者r-BSI,r-BSI越高,预后越差;应用线性回归方程进一步探讨r-BSI与预后的关系,发现发病72小时内r-BSI、NIHSS与入院第21天BI.mRS及第90天mRS密切相关,是预测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决策树分析显示发病72小时内r-BSI>0.111,6分<NIHSS<=16分,则第90天BI提示预后不良;随着脑电频率的增加,pdBSI敏感性逐渐降低,当脑电频率为14Hz以下时,pdBSI近似0.05,同正常人数值相近。此外,pdBSI在中风病病灶定位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中风病急性期虚实证候与脑电特征指标r-BSI的关系,发现中风病急性期存在气虚证的患者(0.1092)与非气虚证患者(0.1053)相比其r-BSI值较高(P=0.04),预后较差,存在痰热证的患者与非痰热证患者相比,其r-BSI亦较高,预后较差,但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1.准确把握证候的动态时空性,益于研究疾病传变、转化与转归的规律提示诊治思维过程中要树立恒动观念。2.中风病虚实证候演变与预后关系密切。中风病急性期存在气虚证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气虚证的存在与预后不良关系密切,中风病急性期应积极采取扶助正气治疗。中风病过程中痰热证的变化与预后关系密切,痰热证持续存在,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提示中风病的治疗应注重早期扶助正气,同时积极清热化痰,正确处理正虚邪实的关系,祛邪而不伤正,调整机体达到阴平阳密的状态。3.脑电特征指标r-BSI对中风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作用,可协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的判断患者预后,提高临床疗效,中风病急性期r-BSI越高,预后越差。pdBSI在中风病病灶定位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病灶部位对应导联此值较高,随着脑电频率的增加,pdBSI敏感性逐渐降低。4.中风病急性期气虚证与脑电r-BSI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存在气虚证的患者r-BSI较高,为气虚证在中风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指标支持。创新点: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的应用前提即对同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测量指标在不同时点的多次重复测量结果,且不同时点数据间存在一定的自相关性。本研究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应用于中风病证候研究中,探讨了中风病证候对疾病的影响,该方法既能充分考虑某一证候在不同时点的自相关性,又能体现中风病证候多时点的动态变化特征。2.本研究根据中风病虚实证候的证候特征不同,从中风病急性期气虚证的有无及中风病过程中痰热证消失与否对疾病的预后影响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中风病证候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将脑电特征指标r-BSI作为评价大脑内在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探讨了r-BSI在中风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并比较了气虚证与非气虚证r-BSI值大小,初步探索了中风病证候与脑电特征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AES3或其他串行格式的数字音频信号一般被直接送往发声设备播放,无须存储,然而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必须对接收到的数字音频数据先进行存储,分析,并作相应的处理。有一种合适的硬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
重质松节油是马尾松松香松节油生产中的副产品,主要成分为倍半萜烯,其中又以长叶烯和β-石竹烯为主。综述了重质松节油的分离,以及重质松节油中长叶烯与β-石竹烯的研究进展
译码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正确性直接影响数控系统能否正常工作.因此,简单、快速、直观的判断译码的正确性对于 数控系统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基于此,引入 A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尽管在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群掌握知识的人,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产生大致是在12世纪。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知识分子扮演了非常重要的
女性乳腺肿瘤的发病约占全乳房疾病的50%左右,尤其是乳腺癌,已成为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本文作者综述乳腺癌的诊断、治疗技术和乳腺癌患者的临
由于氰化物镀金含有剧毒的氰化物,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研究亚硫酸盐无氰镀金工艺,该工艺可以得到耐蚀性优良、抗变色性能好、导电性好、焊接性好、接
《潜伏》以余则成同身份、气质、性格迥异的女游击队长翠平的情感纠葛形成贯穿全剧的浪漫线;同时将惊险线分割为相对独立却又彼此勾连的不同段落,以不同段落内各个故事中的人
在云计算环境中,访问控制策略是保障云用户与云资源/服务安全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分析云计算安全特点的基础上,将信任度的概念引入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并结合云计算环境存
近年来,摄影爱好者群体和旅游需求不断增长,摄影旅游作为一种特种旅游开始迅速发展。摄影旅游者以摄影为最主要的出游动机,他们对景观环境的审美水平要求很高。因而这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