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DG PET-CT显像在乳腺癌复发和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r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18F-FDGPET-CT显像在乳腺癌复发和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螺旋CT、PET和PET-CT对诊断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对比研究,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乳腺癌复发和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收集2003年11月至2006年3月间,临床疑乳腺癌术后复发或转移患者37例(均为女性,年龄37~68岁,平均51±6.3岁)。37例均采用GE DiscoveryLS PET-CT行18 F-脱氧葡萄糖(18 F-FDG)PET-CT显像,图像经迭代重建后传至工作站(GE Entegra)进行图像融合。局部延迟显像于注射后2.5~3h 进行双时相显像。2次显像条件一致。37例患者在PET-CT之前或之后1月内进行了多层螺旋CT扫描。经二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和1位放射学医师分别对PET、CT 及融合图像进行分析评价。螺旋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是:淋巴结长径(L)大于10mm或短径(S)大于5mm;淋巴结长短径比率(L/S)小于或等于2,即L/S ≤2;淋巴结周围脂肪密度增高模糊。远处区域淋巴结最小径≥8mm,如果淋巴结成串或呈环状增强,则不必强调大小。当符合以上标准时,该淋巴结记录为阳性(淋巴结有转移),不符合标准时记录为阴性(淋巴结无转移)。
   PET-CT图像分析采用两种方法对图像进行分析:
   (1)目测法:根据放射性浓聚程度,将病灶分为两种类型:病灶的18 F-FDG摄取量高于正常周围组织为阳性;18 F-FDG 摄取量与周围组织相近或其摄取量低于周围组织或无摄取为阴性。
   (2)半定量分析法:在18 F-FDG 浓聚的病灶部位设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由计算机程序自动计算病灶部位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以SUVmean ≥2.5 为阳性,SUVmean<2.5为阴性。双时相显像以延迟显像SUV 值增加(ΔSUV%=SUV 延迟-SUV 早期/SUV 早期×100%)大于10%判断为增高阳性。最后通过融合图像进行具体诊断、准确定位。将PET-CT、螺旋CT及PET对乳腺癌复发及转移病灶的检出结果分别与近期组织病理检查、活检或细胞学检查,和临床随访(4~29个月)结果进行对照。采用x2检验和四格表资料的精确概率法,计算P值,统计学检验结果均以P<0.05作为有显著性差异的判断标准。
   结论:螺旋CT对乳腺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定性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能为临床诊断提供较准确的信息,是监测乳腺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但CT对乳腺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定性诊断的灵敏度、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明显低于PET-CT。PET在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方面较准确,但其准确性明显低于PET-CT。PET-CT诊断乳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时明显较CT准确,假阴性率较CT 小。对乳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定性诊断,CT与PET-CT时的特异性相当。在对短径小于5mm的淋巴结作为转移定性诊断时,其准确率优于螺旋CT;而对于短径大于5mm的淋巴结作转移定性时,PET-CT和螺旋CT的准确率相当,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PET-CT双时相显像有助于鉴别乳腺癌术后患者早期显像中难以鉴别的良恶性高18 F-FDG浓聚病灶,可以排除正常生理结构摄取18 F-FDG、放化疗后炎症或瘢痕增生所带来的干扰,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于远处转移,PET-CT 在肝脏转移及全身骨转移的诊断方面比螺旋CT灵敏,在肺及腹部转移的诊断显像方面PET-CT和CT 诊断的准确率相当。PET对于肺及腹部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较CT和PET-CT要低。
   综上所述,PET-CT在恶性肿瘤的治疗疗效评价方面具有传统影像检查难以比及的优势。PET-CT将具有解剖功能的CT和功能分子代谢的PET有机结合了在一起,具有同机图像融合的功能。对于那些临床检查或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进行或诊断不明确的患者,特别是不愿意接受创伤性诊断的病人,PET-CT可作为其诊断乳腺癌有无复发及转移的最佳选择。与CT和PET比较,PET-CT能更准确诊断乳腺癌复发及转移,能为指导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第二部分:99Tcm标记HYNIC-ATWLPPR用于荷乳腺癌肿瘤裸鼠模型显像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99 Tc m标记肿瘤新生血管多肽的标记制备方法,其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特征以及对荷乳腺癌裸鼠模型进行显像,探讨核素标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七肽ATWLPPR用于肿瘤分子影像诊断的价值。
   方法:99m Tc-HYNIC-ATWLPPR标记条件及其特性的研究:合成ATWLPPR,采用间接标记法,以联结剂肼基尼古酰胺(HYNIC)为双功能螯合剂,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tricine)与乙二胺二乙酸(EDDA)作为协同配体。紫外(280nm)分光和γ计数仪分别检测标记物蛋白质含量和标记率。设立三个实验组,ATWLPP R与HYNIC 偶联后分别采用tricine、EDDA、和tricine/EDDA作为协同配体,研究协同配体的改变对标记率的影响。用不同放射性活度锝(185MBq,74MBq和37MBq)标记HYNIC-ATWLPPR,研究其对标记率的影响。对标记物的标记率、放化纯、稳定性进行研究。
   生物分布和显像研究:
   (1)正常小鼠体内生物学分布研究:正常昆明小鼠25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尾静脉注射99m Tc-HYNIC-ATWLPPR,每只动物注入标记物7.4MBq,注射后15min、30min、60min、180min、300min 处死,取不同组织器官称重并测量放射性计数,经时间衰减校正后计算每克组织的百分注射量(%ID/g)。
   (2)荷乳腺癌裸鼠显像研究:荷乳腺癌裸鼠于注射示踪剂后30min、60min、120min、180min、360min 进行全身平面显像,图像处理采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不同时间肿瘤与胸部及对侧相应部位的放射性比值。
   (3)荷乳腺癌裸鼠体内分布研究:5只荷瘤裸鼠于注射示踪剂180min后处死,取不同组织器官及肿瘤组织称重并测量放射性计数,计算各脏器及肿瘤的摄取比值。
   (4)肿瘤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法技术),检测VEGF165的表达水平,并设立阴性对照组。
   结论:以HYNIC作为双功能螯合剂标记肿瘤新生血管多肽ATWLPPR方法可行,步骤简便,标记率高,体外稳定性好;体内主要以肾脏和肝脏排泄,肿瘤部位99m Tc标记的HYNIC-ATWLPPR有较高浓聚。体内显像和生物分布研究均表明标记后的99m Tc-HYNIC-ATWLPPR仍保持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肿瘤诊断显像剂。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目的:通过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数据智能平台,收集并分析,近5年来糖尿病相关干眼患者的就诊、用药等治疗情况。观察并分析目前临床糖尿病相关干眼就诊、随访情况,用药是否合理。  方法:收集2013-1-1至2018-12-31,我校医学数据智能平台中入院或门诊诊断包含糖尿病相关干眼,同时排除了包含其他可能引起干眼的,眼科疾病、眼科手术、全身疾病等的患者的就诊数据。描述性分析符合条件患者的基本信息、就诊随访情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学位
期刊